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理论·实践

补齐农业经营的金融“短板”

2014-08-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吴金忠 宋朋来
  目前,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省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利率水平偏高、担保难矛盾突出、农村产权确权流转困难、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缺乏创新、金融保险产品开发脱节、涉农贷款统计指标有待细化等问题。补齐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金融“短板”,让金融更好地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可采取以下多种措施。
  加速推进涉农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创新信贷品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的差异化资金需求,量身定做信贷产品。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根据经营主体的特点适度扩大抵押物的范围,对有市场、有信用的经营主体探索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引导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发行非债务融资工具或私募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新途径。
  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形成支持合力。一是积极推动政府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加速土地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二是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协调法院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设定抵押提供司法保障。三是制定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本。四是工商、农业部门在办理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时,加强真实经营场地和经营项目的审查。
  强化软件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支农环境。加大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区域内全覆盖,推动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扩大新农保等惠农补贴发放银行卡的使用范围,大力推广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服务方式,提高金融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完善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一是鼓励和支持商业性保险公司介入农业生产等高风险领域。二是联合财税部门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措施,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覆盖范围。三是各类保险机构丰富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农保覆盖面,共同为农业规模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一是进一步细化农业主体贷款统计指标。将《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中的“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进一步细分,增加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等统计指标;在涉农企业贷款项下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在所有农业主体贷款项下增设不良贷款统计指标,反映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二是增设涉农重点项目建设贷款。调整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科技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新型城镇化建设贷款等分类指标,体现金融对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情况。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