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自然国学

太极序列

——太极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014-07-02 作者: 徐道一 来源: 大众日报
  □ 徐道一

  几千年以来,历代思想家对“太极”进行了深入探讨,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古老、最简明、涵义深刻的核心理论概念。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引进太极概念,创造了“太极序列”一名,且在研究工作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太极序列的提出
  太极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古人在提及太极时,都讨论它与阴阳、八卦等的关系。《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上述的“两仪”即为“阴阳”。北宋邵雍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法则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以此说明世界形成过程。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按一分为二的次序演变而来。现在,人们都知道自然界一系列与“一分为二”有关的十分重要的基本事实: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是一分为二;化学元素的第一周期为两个元素;树枝的分叉主要是二分;许多果树的生长有大年、小年的区分;人有两手、两耳、两眼等。把“太极”与“序列”的结合可以提供与一分为二有定量联系的许多重要事实,覆盖天地生人广泛领域。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提出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论述。
  太极序列是把古人基本观念和今人用数字表达的科学资料沟通、归纳和融会贯通的结果。笔者通过数理化天地生的研究,论证了自然界客观存在联系网络的共同序列,表明太极序列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联系)中广泛存在。
  1980年,在《天体运行与地震预报》一文中,笔者引用1960年意大利学者莫塞蒂(F. Mosetti)提出的2k序列(2即1.414),把它当作一组常数来看待。后来,由于它的基本序列与古人特别重视的太极、阴阳、八卦等数字部分符合,尤其是在“一分为二”这一基本特征方面相似,所以1989年笔者与严正、黄建发、高建国提出“太极序列”一名,以代替2k序列。
  通过对《周易》涵义的理解逐步深入,以及笔者在地震预测实践中的体会:对事物的自然特性的认识,从局限于周期性,扩大到有序性;从纯数学框架中脱颖而出,把许多天地生人各种现象中呈现或包涵的有序性(具体有信息有序性、自相似性、可公度性、韵律性、对称性等)也包括进来,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在本质上结合在一起。这才进一步认识到,太极数具有象数和常数的综合性质。采用太极序列一词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它的涵义不仅是一个常数序列,而且更是一组有序排列的太极数组合。
  在自然科学中,学术界已公认了一些单个常数值,如自然对数(e=2.71828)、菲尔鲍姆数(4.6692)、黄金分割中值(1.618)等,但很少提到有常数序列。太极序列是由一组公比为2的等比的常数序列,此序列中的每一个常数与其他常数以1.414(或2)比例关系(递增或递减)相联系。因此,它具有比单个常数更为重要和更为深刻的意义。
  太极序列不需要复杂计算,只要通过指数运算就可求得。设(公式):
  k为整数。把k代入上式中,Pk形成一数列。由公式1.1形成的序列为太极序列。当k为奇数时,Pk形成的序列称为奇序列;k为偶数时,则称为偶序列。k从0到17的Pk值如下(表格):
  偶序列在k≥0时都由自然数组成,亦即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相对应的数字分别相等。偶序列又称为基本序列,与多种天地生人现象相符,具有远为广泛而深刻的涵义。
太极序列的客观存在
  大量现代科学数据和科研成果,论证了太极数在天象、地象、生物象、人类智慧和物质结构等的客观存在,也就是提出太极序列的实际资料的依据。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主要的天体,太阳黑子活动的主要周期与太极数5.66、8、11.3、22.6、32、45.3、64、90.5、181、256(见上表)对应较好。
  从空间域看,太阳系中各行星(水星除外)的平均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与基本序列的太极数1、2、4、8、16、32、64、128(见上表)对应。各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基本结构与太极序列如此好的对应表明它支配、规范地球和其他行星和天体的一些基本性质。太阳系中的最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也具有类似的对应,以及一些天体上广泛分布的陨击坑的直径之比也对应太极数1.414、2。
  地球上发生的许多现象(地象),如地震、地磁、长江洪水、渤海海水、冰川纹泥等的周期(有序性)都有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与太极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
  对生物遗传机制的研究提出三联体密码概念。1988年杨雨善提出了密码子的八卦图排列,用以表达太极数2、4、8在生物遗传密码的重要作用,形成三联体密码概念。
  蔡福裔、郑军先后把元素周期按先天八卦方位排列,论证原子量成双、四个一组的规律具有内涵八卦性质,且与太极数2、4、8对应。
  通过对强子八重图的研究,显示了在亚原子粒子世界中存在着类似于八卦图排列的结构和对称。
太极序列的实际应用
  太极序列已实际应用于天体运行规律、地震预测、矿床预测、城市等的时空分布中,并有一定程度的实际效果。以下举几个实例简要说明:
  20世纪30年代,刘子华(1899年~1992年)在法国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应用八卦、古代天文记录来研究它们和太阳系中太阳、月球、九大行星等的相互关系。他把八卦的某一卦对应于某一星球,配合太阳系中行星排列,发现了太阳系星球速度或密度的总合数与八卦原理相吻合,发现一些天体的轨道平均速度的对称联系和互相联系等天文现象与规律。
  1990年,笔者与黄建发、王湘南主要依据太极数256,预测“1990年-1996年中国西部将发生8级大地震”。1997年西藏玛尼7.9~8级大地震的发生,证实了1990年提出的中长期预测意见是基本正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玛尼地震的发震时间与多个太极数(256、90.5、45.3)的密切联系。此后,应用大地震的空间有序迁移(太极数2)和取象比类方法,笔者与邓志辉、楚全芝、徐好民、陶京玲对2011年3月日本9级地震作出正式的、基本正确的中期预测。
  沈宗丕应用磁暴与地震的二倍关系(太极数2),已经多次成功地对大地震的发震时间作出正确的短临预测。如他根据2003年10月31日起倍磁暴日(K=9)和2008年10月12日被倍磁暴日(K=6)二者相隔1808天,从后者外推1808天,预测“2013年9月24日土5天或土10天左右,可能发生一次7.5—8.0级左右的大地震”。2013年9月24日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大地震,与预测发震地震日期的误差为0天。这一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提供发震地点的预测。
  因此,太极序列研究可有助于了解和预测许多重大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