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窗

大棚垃圾有了去处,危房改造积极推进,修路舍得投资——

孙家集:群众有呼声,干部有行动

2014-06-06 作者: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王 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王 艳

  5月25日上午,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王裴村西南角,村民王伟华开门,骑着电动三轮车径直上了路。就在前几天,他每次出门都得小心翼翼,绕过路上那口井盖破烂的井。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那口井正冲着自己家门口。他向村委反映,没想到几天后,井口就往西挪了15米,重新布置了管道。“村里把咱的事很当回事。”王伟华说。
  这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孙家集街道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众多事例之一。
  孙家集街道各级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情况,目前已走访2098户,个别访谈623人,征集意见、建议和诉求247条,并建立了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期限。
  “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也得给百姓一个明确的答复,说明原因。”孙家集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刘怒非说。
大棚垃圾不再占道
  孙家集街道是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几乎家家户户种大棚。在致富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蔬菜垃圾。一年下来,孙家集产生蔬菜垃圾约14万吨。尤其是换茬时,生产路上堆满了垃圾,不仅占道、气味难闻,而且苍蝇蚊虫乱飞,群众意见很大。
  垃圾怎么处理?孙家集街道进行探索,先是在党员中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活动,发动党员带领村民将生产路两边的大棚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同时引进建设菌禾生物有机肥制造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大棚垃圾问题。
  菌禾生物项目位于孙家集街道泽科村,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建设,6月底投产。该项目年处理蔬菜垃圾20万吨,蔬菜秸秆、小麦等粮食作物秸秆都可回收利用。产出的有机肥中氨、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每2公斤有机肥的营养元素含量相当于1公斤三元素复合肥的含量。
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
  屋顶已经凹陷、天花板上堆满了房顶掉下的泥块,后墙的水泥砖已经酥了。这是记者在孙家集街道东马疃村付金祥家看到的景象。
  东马疃村有180户人家,190栋老房子,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末建的平房,屋顶由木檩条、草编、红瓦构筑。“下雨时重量增大,超出房顶承重能力,总有漏雨的。去年就有3家平房塌陷的,前年塌了两间屋。”村支书付象中说。
  为啥不建新房?2006年,寿光市将东马疃村列为城中村,不能新建、翻建,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居住的需求。
  北马疃村、南马疃村、东马疃村,还有芦家村,也是类似的情况。北马疃村党支部书记付建国说,该村180户人家只有2家住进二层楼,其余的全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平房。
  种大棚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迫切要求建设楼房。周边村都住上楼,更让这几个村的百姓向往。付象中说,去年开始城中村改造,村民都签了字,全部同意改造。今年孙家集街道专门派了工作组,督促进度。
  孙家集街道副主任张庆东说,已经与一家房地产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初步规划方案,城中村改造正在稳步推进。
拿出财政收入的1/10来修路
  “晚上大车经过路障时,发出很大的声响,影响休息。”面对百姓反映,三元朱村立即拆除了路障。
  “有人在储藏室内加工熟食,油烟味呛人。”听到孙庄小区百姓反映,孙家集街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立即组织人员依法取缔该店。
  “王庙村西边的垃圾墙,有一危墙,感觉要塌下来。”村委立即组织力量拆除。
  群众有呼声,干部有行动。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干群关系拉近了,融洽了。
  5月6日,一位网友在寿光民声网上询问卧甲路达字刘村的路段何时修。
  5月22日,记者在达字刘村看到,该路已经开始修建。孙家集街道积极与市交通局对接,促进道路顺利施工。卧甲路是贯穿寿光南北的县级道路,从达字刘村到一号路约3900米,经过东彦村,一甲村。该路段共投资177万元,将在6月底修好。
  2014年,孙家集街道将维修7条乡级道路。“投资890多万元,市里出资一半,街道出资一半。去年孙家集街道财政收入4000多万元,修路约占财政收入的1/10。”张庆东说,“这是非常大的开支。但是再难,我们也要想办法把路修好,把有关民生的事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