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摄影

“大竹马”又响了

2014-0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村民们在给“骑士”王春披甲。大竹马“骑士”的装扮过程十分复杂,需要至少四人合作完成。
  ◤把大竹马固定在演员身上是个力气活,两个壮汉一左一右喊着号子捆扎,他们要把10公斤重的大竹马道具绑在演员腰上。
  ▲大竹马装扮完毕,一字排开,演员跃跃欲试,准备出场。
  ◥64岁的李宗勋(左)和64岁的刘焕新准备更换一匹大竹马道具的马鬃。
  ◥65岁的密永春用毛笔小心翼翼地给大竹马点睛描目,大竹马精神不精神,眼睛是关键。
  ◤64岁的苗春喜认真比对已有的大竹马,剪制大竹马耳朵的模型。
  ◤大竹马一上街,即成为行人瞩目的焦点。
  □记者 卢 鹏 徐 明 
通讯员 颜 超 王铁军 报道
  五匹“大竹马”胸前的25个铃铛又响起来了,响河屯村民们的心醉了,在老人们的童年回忆里最后一次大竹马的响声,是46年前的事了。
  2013年12月1日,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街道响河屯村,清晨的阳光洒满了薄雾。在祥和花苑小区一幢居民楼前十分热闹。响河屯村大竹马表演队的演员集合完毕正在紧张的化装和准备道具。竹马舞的排练演出贯穿响河屯村的整个冬季。高潮从大年初一开始,竹马舞连同秧歌、旱船所组成的近百人演出队在周边十里八村巡演,持续到阴历二月初二。当天响河屯村前逢集,他们就在本村集市上演一场,是冬季巡演前的热身。
  “一二三,嘿哟!一二三,嘿哟!”楼前的空地上,村民喊着号子,往演员身上绑竹马。竹马舞演员服饰采用的是传统戏曲服饰,身披彩甲,背插彩旗。整套行头近20公斤。其中大竹马道具重量超过10多公斤,把竹马绑在腰上要四个人合力拉绳子。表演时,骑马者把竹马道具系在腰间,双腿佯作四蹄,用裙围遮掩,以步代马,翩翩起舞。
  响河屯“大竹马”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五女兴唐》一个剧目。该舞蹈由5个表演者骑着“战马”和5位牵马的马童共同表演,另外还有锣鼓唢呐等伴奏乐队。5位骑士骑着黑、红、白、花、黄五种不同颜色的战马,分别扮演《五女兴唐》中的吴凤英、吴月英等5位女将。因为行头较重,竹马舞骑士演员多为身高体壮的男子。当天的演员四男一女,女演员王春今年30岁,一看就是标准的“女汉子”,近180厘米的个头,体格健硕。扮马童的五个孩子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们也笑着叫着地抚摸战马和骑士身上的行头。
  “做这五匹竹马用了整整一个月。”眯着笑眼夹着纸烟,看演员们化装上竹马的密永春说。他是演出的总指挥,也是竹马制作的带头人。现在用的竹马是去年带领村里7位老人精心扎制而成。大竹马与真马大小差不多,它是用泥巴塑一个与真马一般大的泥胎,等泥马晒干后,再用毛头纸和布料在上面一层一层地糊制出马头、马身和马尾三部分。糊制的过程要求一丝不苟,一气呵成,小到马嘴马眼,全都凹凸有致,惟妙惟肖,最终纸层的厚度达到三四毫米。等到纸马晒干以后,去掉泥胎,他们把五匹马分别涂上红、黄、白等五种不同的颜色,刷上清漆,再配以马鬃、马尾、系上铜玲,五匹活灵活现的大竹马就做成了。
  “遇上好时候,大竹马又活过来了。”密永春说,响河屯村村委十分支持大竹马的制作演出,出钱出场地。“从1963年演完最后一场,到2009年重新拾起来,中间隔了46年,这两年算是成规模了。”说起大竹马的历史,响河屯村的老人们七嘴八舌,几多兴奋,几多惋惜。  
  刘焕新说,他的父亲当年就曾当过马童、扮过骑马者。村里的几位老人推断,大竹马舞在响河屯村至少应该有200年的历史了。现在响河屯竹马舞已经成功申请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请市级非遗。响河屯的老人们说,他们还想多挖掘编排几套曲目,多做几套大竹马,让更多的人知道竹马舞,传承竹马舞。
  “舞起来,走着。”早上9点,密永春一声令下。锣鼓敲起,秧歌扭起,大竹马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竹马舞演出队随着节奏、韵律走出响河屯村。集市上,越来越多的人驻足,用期许的目光迎接五匹高头大马和这一队欢天喜地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