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体·娱乐

■娱乐观察

《中国好歌曲》:能否唱好“我的歌”?

2013-12-13 作者: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王均会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王均会

  12月10日,高端原创音乐类节目《中国好歌曲》启动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宣布该节目将于明年1月3日起每周五登陆央视三套晚黄金档。刘欢、周华健、杨坤、蔡健雅四大导师齐齐亮相,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曲”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音乐类节目扎堆的当今荧屏,《中国好歌曲》能唱好“我的歌”吗?
“我的歌”拒抄袭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我为歌狂》、《全能星战》……近年来,关注“歌唱者所唱”的音乐类节目“井喷”,尽管赛制不断创新,却难免令观众审美疲劳。
  与前者不同,《中国好歌曲》关注的是原创音乐作品本身,这种用作品说话的模式,算得上是一种新尝试。
  灿星制作副总经理尹晓葳说,“《中国好歌曲》主打原创音乐有风险,但相比规避风险,这档节目更愿意承担推动原创音乐的责任。”
  原创音乐如何唱出来?一是“唱”,要避免抄袭,二是“出来”,要让创作者带着曲子走出来。
  “现在很多流行音乐有抄袭的影子。有些人抄得很巧妙——法律规定四小节抄袭才被告,但他们只抄两小节。”台湾音乐人黄国伦所说的现象,也是许多网友的担心。《中国好歌曲》又如何确保节目中所唱的是“我的歌”呢?
  导师刘欢表示,“我们中国的原创力量被抑制了这么长时间,一定有个强有力的爆发。如果说担心的话,最大的担心就是抄袭。因为我们都不可能听过所有世界上的歌曲,就好比是抄袭者是在一座大山上捡了一块石头,而我们却不可能认识这座山上所有的石头。这方面,节目组已经安排了一些筛查办法。”
好坏谁说了算?
  《中国好歌曲》的亮点在于原创性,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怎样的作品才称得上“好歌曲”?作品的好与坏该怎样衡量?是以观众喜欢为主,还是音乐专业人士的考量说了算呢?是否火遍大街小巷的一定是好歌,不被大众熟知的歌就不好呢?
  为了做好平衡,《中国好歌曲》在标准衡量上,前期以导师为主导,后期慢慢弱化导师作用,突出观众的偏向。
  有网友认为,节目初期采用导师制不太合理,“高标准的专业要求必定与我们的喜好产生距离,还是采用大众评审的方式比较靠谱。”
  也有网友比较看好这种模式,认为若再让500位嘉宾现场投票,所谓‘好歌曲’就是普遍的“主流复制”的“好听”歌曲,节目要更多地鼓励那些可以“更新耳朵”带来审美新体验的作品,哪怕不是太圆满成熟,导师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那些惯性曲风。
  众口一向难调,众耳更难平衡,解决好作品的评判问题,节目组还需费一番心思。
冒险与尝试
  作为国内外首档原创音乐类节目,《中国好歌曲》既面临着质疑与挑战,又承担着寻找中国乐坛优秀原创音乐的使命,而作为一档音乐类节目,收视率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都让《中国好歌曲》备受关注。
  有网友认为,“对作品的喜好,相对于对歌手的喜好,要复杂千百倍!很多人会因为喜欢歌手而喜欢他的每一首歌;也有很多人只喜欢歌手的某一首歌;更多更多的人会因为伴奏的制作、歌手的演绎、包装等等词曲作品之外的因素来判断;只有少数人只听歌不看人。要做到只关注作品,很难。”
  如果节目中四位导师对歌曲的评判与电视观众不一致,电视观众面对不熟悉的新歌不愿意继续听下去而换台,会影响到节目收视率;节目中除了四位导师,可能不会再出现什么明星大腕儿,无法吸引部分追星观众群,这都是“好歌曲”需要直面的问题。
  原创音乐的推广需要时间,需要平台,更需要市场检验,《中国好歌曲》的这次大胆尝试,玩儿的是心跳,将长期躲在幕后创作的音乐人拉到台前,而这个突破,能否给中国乐坛带来一股清风,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静待大幕拉开,答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