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省政协两批10名“第一书记”包村,机关处室分成5组定点联系

一人驻村扶贫 后方组团支援

2013-12-12 作者: 本报通讯员 王世鹏 本报记者 魏 然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王世鹏 本报记者 魏 然

  “孔书记,咱们的新社区啥时启动啊?”最近几天,郯城县泉源乡大马庄村每天都有村民向“第一书记”孔庆运打听社区建设的进展。继推动村里土地实现集中流转后,孔庆运这段时间正带领大家开挖排水沟、修护坡,为建设新社区作准备。抬眼望去,延伸到村头的1.75公里长水泥路,是去年驻村的“第一书记”带人所修,如今路北是大片整好的土地,路南是绿地毯般的小麦地。
  “路北就是村里集中流转的580亩地,打算发展花卉和蓝莓种植,将来村民可以住在新社区的楼上,收取土地流转费用的同时在耕地上打工争第二份钱。”孔庆运告诉记者。
  “最大的变化是从农村到社区的变革。”泉源乡党委书记杨坤说,自“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修路、改电、整治村容,建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村民生活一步步发生着变化。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全乡27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不久的将来将化身功能齐备的六大社区。
  去年以来,省政协机关派出两批10名“第一书记”,分赴郯城县泉源乡李五湖村、大马庄村、泉源头新村、西五湖村、泉东村开展帮包工作。为支持“第一书记”,省政协将机关处室编成5个工作组,与每一个帮扶村、每一户困难家庭建立起点对点的联系,各自发挥优势开展“联村联户”帮扶工作,创新出具有政协特色的团队帮扶、长效帮扶机制。有问题团队商,有需求团队帮。“第一书记”根据群众需求列出“菜单”,后方团队全力以赴协调解决。省政协领导也加入到帮扶活动中,党组成员加入所在党支部,副主席中的党外人士加入分管的专门委员会,出谋划策,靠上指挥。实打实的帮扶,不仅使村中沉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化解,更有了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西五湖村第二任“第一书记”张泽华所在的团队由省政协办公厅接待处、委员活动工作室组织联络处、学习培训处、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办公室5个处室组成。“如何更好地建设新社区”,张泽华向身后的团队求教。
  经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协调,省政协常委刘俊福所在单位省城建设计院义务为泉源乡设计了社区建设规划,这个规划按照城镇化发展思路高点定位,不仅在省内属于领先水平,也让泉源乡成了临沂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目前社区规划已完成,用于5村合并后3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300万元资金也已协调好。
  相比一时的帮扶,省政协更看重村子的长远发展。在规划建设高标准农村社区的同时,各帮扶团队着眼引进项目,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为使浙江天涯门业12亿元的物流园项目落户泉源乡,政协团队用亲情招商留客,客商感动于好环境,愿意再追加30亿元投资新项目;团队协调联系的2000亩黄烟种植指标已经谈妥,能使种田效益翻一番……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份以来,省政协协调落实项目资金2.7亿元,引进帮扶项目20多个。只要能使老区群众受益,并不囿于为5个帮扶村助力,宜县则县,宜乡则乡。
  近日,省政协又把“联村联户”帮扶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优秀党支部和先进党员的重要条件,着手打造一个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服务群众本领的“根据地”。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情况怎么变化,我们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不能变。”省政协主席刘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