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战略 新机遇

莱芜高新区:

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 协作发展示范区

2013-09-27 作者: 吕昌业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昊宇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环球V6发动机总成项目组装车间
  △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
  △风光旖旎的莱芜高新区一角
  △新农村建设的典范——郭家沟村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吕昌业
  莱芜高新区是2002年9月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莱芜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总规划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
  莱芜高新区地处莱芜市区东部,与中心城区接壤,境内京沪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两条国家级交通大动脉在此交汇,磁莱、辛泰铁路与京沪、胶济等铁路干线紧密相连,山西至日照港电气化铁路通道穿境而过并在高新区设有站点。从这里出发,40分钟可到达济南国际机场,2个小时到达青岛港。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莱芜高新区正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加速腾飞!
  活力之城 产业集聚风生水起
  在环球V6发动机总成项目生产车间内,数百台设备快速运转,一位位工人紧张忙碌,伴随着欢快的机器轰鸣声,一台台崭新的高档汽车发动机相继组装下线。该项目是高新区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园的核心项目,由美国环球汽车零部件集团独资建设,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V6汽车发动机20万台,高档乘用车10万辆,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45亿元。
  莱芜高新区工委书记武树华高兴地说,高新区能够持续保持旺盛发展态势,得益于园区强大的聚集效益,在这里,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合唱。
  近年来,莱芜高新区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差别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相继规划了汽车制造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电动汽车、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园区,并根据项目需求,实行差别化配套和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到园区安家落户,实现了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全区已初步形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精密装备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产业集群,成为推动转调创、带动大发展的新载体和新动力。
  目前,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已聚集了环球V6发动机、海纳齿轮桥箱、润通汽车部件、华驰挂车、东正汽车车桥、格莱雅汽车塑料零部件等企业,形成了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齿轮、底盘,到车桥、车身、汽车塑料部件,再到整车组装于一体的产业链,可生产1000多种汽车配件,以及电动汽车、轻重型卡车等30多种类型的车辆。新能源产业集群,已集中了昊宇新能源汽车、风发科技、呈瑞新能源、凤凰新能源等企业,其中昊宇公司是莱芜市第一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也是全省唯一一家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集中了力创科技、朗进科技、永保微电子等企业,其中力创科技、朗进科技等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精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集聚了胜岳机械、玉成数控、泰金精密机械、威马泵业、大韩精密机械等企业。新材料产业集群,已有中天科技、爱地高分子、黑旋风锯业等企业入驻。这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占据了全区工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明天的经济总量、明天的财政收入、明天的民生保障。”高新区一班人思路非常清晰。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区共引进过亿元大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620亿元,其中过10亿元大项目20个。投资90亿元的中天科技、投资50亿元的V6发动机总成、投资35亿元的年产20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投资30亿元的汽车车桥、投资15亿元的海纳齿轮桥箱、投资12亿元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投资10亿元的维达高档生活用纸等项目接连落户,一个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升,为全区跨越发展攒足了后劲,增添了无穷动力。
  智慧之城 创新驱动激情四射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崇尚创新、孕育创新的时代。朝气蓬勃的莱芜高新区自建区以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在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近年来,莱芜高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着力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通过技术难题公开招标等方式,促成区内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7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余名专家被聘为技术顾问、特约专家,累计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500多项。积极构建创新研发大平台。全区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工程实验室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积极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总投资20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网络工程、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研发机构,可容纳2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入驻。目前综合孵化大楼主体已封顶,年内建成启用,力争3年内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努力打造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自主创新创业的洼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
  在政策保障方面,高新区财政建立了总额6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科技型企业成长基金、科技型企业短期过桥资金、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四大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新产品研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攻关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共获授权专利425项,鉴定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45项,“省自主创新产品”4项;拥有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高新区也被命名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在人才保障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引导企业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财政补贴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先后引进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产业人才25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0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95人。山东希波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雷清泉院士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高电压绝缘专业院士工作站;汇丰新能源国际研发中心项目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刘志璋教授作为技术带头人,聚集国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顶尖科研人才,建设空气动力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意,获得山东省第三届发明创业奖。同时,高新区境内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技师学校这两座高标准的职业院校,为入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力推动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

  魅力之城 环境建设多面开花
  孝义河滨水景观带风光旖旎,大型会展中心、艺术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功能设施鳞次栉比,上海明珠花园、莱芜世纪城、隆福星河城等高档住宅小区及配套商业设施健全完善……徜徉于绿树红花之中,流连于碧水蓝天之间,必定为这安逸祥和、热情生动的城市氛围所感染,深深迷恋上这块美丽的土地。
  莱芜高新区始终坚持“产城一体”的理念,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走出了一条“产”“城”互动推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用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谋划高新区城市建设,先后编制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北区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内重点城建项目详细规划,建成区范围内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80%以上,形成了较为完整合理的规划体系。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区以来已累计投资近60亿元,建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区60平方公里,建成道路220多公里,铺设供水、排污、燃气等管线660公里;建有3座国际领先的全数字输变电站、日供水2万方的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供电、供水、供热、天然气、排污等管网辐射全区;新增绿化面积33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城中村”拆迁230多万平方米,星河城、云溪花园、龙园小区等一批安置小区相继建成,可充分满足各类项目落地开工条件和工业、民用需要,一个产业集聚、配套齐全、宜业宜居的生态新城正在崛起。
  与硬环境建设突飞猛进相辅相成的是高新区软环境的不断优化。莱芜高新区从成立之初,就严格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扁平化管理格局。围绕“简化办事流程”,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严格的对外服务承诺和限时办结制度,实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围绕“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在管委会建立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全面落实项目手续办理代办负责制等制度,形成了入区项目手续办理最优工作流程;对外商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卡”制度,持卡者在项目审批、建设、生产经营等环节和就医、子女入学、人身与财产安全、道路交通等方面享受特定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理顺服务流程”,成立了项目推进服务局,重点服务合同项目、在建项目;成立了企业服务局,重点服务投产企业;形成了招商部门招引项目—推进部门推进项目建设—企业服务部门跟踪服务投产项目的科学化流程。
  莱芜高新区在打造魅力新城、和谐新城的同时,辖区居民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仅去年,全区就累计完成省、市、区各级民生工程项目近100项,为群众的出行、就医、就学、就业提供了极大方便。目前,高新区已建立起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六道基本保障线”,全区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率分别达到92%、99.5%和93%,均居全市前列。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铿锵前行的莱芜高新区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努力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先导区、济莱协作区的样板区、莱芜主城区的核心区,确保到2016年全区工业产值比2011年翻两番,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在推进跨越发展的征途中,再创新业绩,再谱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