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东营新闻 政经

农业信息化,亟待跨越小户模式

2013-09-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明 贾瑞君 报道   东营市循环农业国际博览园的高效能现代化温室里,工人正在管理作物。
  ◆尽管东营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普及程度依然较低,多数信息化技术仍流于实验或示范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 见习记者 李 明 
    本报记者 贾瑞君

  通过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温室大棚可在无人管理时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实现自动灌溉、自动通风、自动调节温湿度;从超市购买的蔬菜,扫描二维码就可看到其种植、生长全过程;坐在办公室,通过电脑即可查看被监测农田的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等信息。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如今在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成为现实。
  前不久,东营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市。
动动手指头就能种地
  日前,记者来到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循环农业国际博览园。该园区有6个高效能现代化温室,记者观察到,这些温室与传统温室大棚相比除了空间大、管理规范外还增加了许多特有设施,如风机、循环风机、喷灌头、遮阳网、保温层及高清摄像头等。
  园区技术员李强告诉记者:“这些设施主要功能是根据温室内植物生长需要,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土壤和植物叶面湿度、控制室内光照强度等。悬挂的这些高清摄像头则是用来监控室内设施工作情况及作物病虫害。”随后,李强带记者来到一个特殊装置前:“这个装置是整个温室大棚里最关键的设施,叫传感器,它能将收集到的土壤温湿度及有机质、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我们的控制终端,控制终端会分析这些数据,并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开启温室内设施,如土壤湿度偏低时会自动开启喷灌、光照强度太大时会自动打开遮阳网等。当然这些也可以进行人为控制。”
  记者在该园区的自动化控制中心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温室内的高清监控视频和环境数据,管理人员可以控制调整摄像头方向和距离通过大屏幕直观地观测作物生长情况。温室内的喷灌设备、风机、遮阳网等设备可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根据情况变化自动开关。
  作物的种植过程和管理记录会被全程记录并输入保存到专门的数据库中,待到作物成熟销售时,工作人员会将这些数据与作物检测信息、物流信息等汇集到溯源平台数据中心,为农产品建立透明的“身份档案”。消费者通过该系统生成的产品溯源二维码或数字编码利用互联网平台、手机等渠道,对产品进行信息查询和溯源,便可知道一粒种子是如何变成食物走上餐桌的,实现了“知根溯源”,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做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增强消费信任。
借助视频治愈草莓白粉病
  前不久,广饶县稻庄镇徐楼村村民王新刚家种的草莓受到白粉病侵袭。由于草莓靠蜜蜂授粉,王新刚不敢随便使用农药,但他一时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就在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附近一家名叫瀚海农资的配送中心。来到这家农资配送中心后,通过那里的远程专家视频系统,王新刚与县里的农业专家实现了视频通话。根据专家的建议,王新刚使用了一种名为“品劲”的药物,很快就治愈了草莓的白粉病。
  广饶县农业局行政执法大队李卫峰告诉记者,目前广饶县每个乡镇都覆盖了远程专家视频系统,该系统一般会安装在乡镇比较大的农资店里供农民免费使用,农民遇到种植难题时,即可来到农资店,通过远程专家视频系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县农业部门后台系统会根据农民所咨询问题分配不同领域专家与农民对话,解答农民问题。专家轮班服务,周六周日无休。
  利用专家视频系统解决农民种植难题,这只是东营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个侧面。东营市农业局信息化科科长王可高表示,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不只包括农业智能化管理、“溯源”系统和远程专家视频系统,还有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搭建、农产品贸易信息发布、农业远程教育、农业技术交流成果转化、“三农”服务热线等。
  近年来,东营市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建设与应用。据了解,东营市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自2010年以来,东营市每年安排农业财政支出的5%以上约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培养了一支覆盖所有行政村达1800多人的高素质、精业务的人才队伍。实施了“一乡一站”、“一村一页”上网工程,全市所有乡镇健全了网站,1775个行政村发布了村级网站,并充分发挥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科通”短信科技服务平台、全省首家农业视频会议系统等作用,实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高速发展,也促进了全市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2012年东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489元,较2011年增长14.6%,其中5%的增收来源于农业信息化。
普及之路有多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东营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普及程度依然较低,多数信息化技术仍流于实验或示范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循环农业国际博览园总经理季增城表示,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农业生产过程长、生产类型及农产品多样、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复杂等特性,决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极其复杂,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虽然市里每年将农业财政支出的5%以上用于信息化建设,但这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整体普及推广还远远不够”。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东营市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购置一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就需近3万元,这样算来,一年还不足以购买70个高清摄像头,这显然与信息化的全面推广是有很大差距的。季增城认为,农业信息化的整体推广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需要多方筹措,吸纳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行减免税收、优惠贷款、收益分成等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实现长远发展。
  目前东营市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传统的联产承包、小户经营模式,这也成为阻碍农业信息化普及的最大瓶颈之一。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成本较高,小规模经营模式很难承担,绝大多数农户依然选择传统经营模式。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办公室主任谭新锋说:“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必须建立在农业规模化基础之上,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才能真正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保证农产品的高品质。”此外,大量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和设备还需继续完善,农民总体素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等,这都是东营农业信息化普及之路上亟须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