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紧紧扣住发展的脉搏

2013-04-09 作者: 吴洪斌 王学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吴洪斌 王学文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在全省举足轻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形势下,经济总量多年来稳居全省第二的烟台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全省首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初春的3月,记者走进烟台,感受烟台,印象渐次清晰:烟台人善于抢抓机遇,抓住机遇就紧紧扣住发展脉搏,踏准时代节拍。
破“满”破“难”
要过危机关,先过思想关

  4月3日,烟台开发区八角海滨。宽阔的工地上,近百辆施工车轰鸣着进进出出,几十台吊车上上下下搬运建材,在它们身后,一座座厂房渐次崛起……这片昔日荒凉贫瘠的山岭地,正成长为现代化工业园区。
  这里是烟台万华工业园。走进这里,一个深切感受是“震撼”。这个占地10.6平方公里的项目,一期总投资300亿元,达产后,万华将一举成为亚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丙烯下游产业化工园区,将在烟台带动形成一个千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走进烟台,大干、干“大”的热潮扑面而来。
  每一个超常行动背后总有一种精神作支撑。烟台的创业春潮源自思想大解放。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的发展多数时候顺风顺水。烟台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亦无例外。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东部地区受到严峻考验。在烟台,上马才两年的中柏京鲁船业,将51%的股份免费外送,竟无人接盘。烟台市经信委副主任杨学斌回忆说,危机发生后,外贸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十有八九都倒下了。
  危机当前,是迎难而上,还是无所作为?是趋于沉寂,还是逆势而起?烟台市领导认为,困难之中有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冲出危机阴霾,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他们还深深认识到,危机之中和危机过后,必然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迎来新一轮区域竞争,在新时期有新作为,必须抢抓机遇。 
  扼住危机的咽喉,寻找生存机遇,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烟台来说,要通过解放思想,破除困扰干部群众的“满、散、懒、难”思想,尤其要破除“满”“难”思想。“满”源于曾经取得的成绩。对这片土地上曾有的辉煌,有的干部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前行动力。由“满”而“难”,对工作中的问题不再敢拼敢破,而是畏难发愁、不思突破。
  治病要治根。烟台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历年的工作中,每年春节后召开的总结部署大会,解放思想是市委书记张江汀必讲的内容。2011年6月底,一场以破“满”、破“散”、破“懒”、破“难”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烟台展开。
  在大讨论中,张江汀号召全市干部跳出烟台看烟台。他把烟台同各方“神圣”作了一番比较——从烟台的学赶对象看,烟台的GDP与苏州的差距由2005年的2014亿元,拉大到2010年的4810.5亿元;与无锡的差距,由2005年的79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99.5亿元。从省内城市看,2005年烟台GDP比青岛少683亿元,到2010年差距扩大到1307.7亿元。潍坊、淄博这些排在烟台后面的城市,这几年许多指标增幅也高于烟台。
  有的干部说,张书记这是在自亮家丑。张江汀说,我们就是要有这种自亮家丑的勇气!在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下,只有正视差距,才能打掉我们的骄傲自满和畏难发愁情绪。
  一场触及灵魂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烟台展开。市委、市政府领导,每月都要对比烟台与其余13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数据,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学赶目标。烟台干部8小时之内说的是发展,8小时之外谈的也是发展,甚至“做梦都在梦项目”。
  胶东汉子,一代代在大海的狂风恶浪里搏击讨生活,血液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敢闯敢拼的血性;胶东大地,向洋面海八面来风,这里养成了向世界一流看齐、敢小天下的开放创新精神。通过解放思想,这片土地上的血性和创新火炬被点燃。烟台站在了更高境界上。他们对危机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反弹琵琶
危机迎面是“危”,背后是“机”

  不被来势汹汹的危机镇住,而是反弹琵琶,善于从危机中寻找机遇,并且一旦瞅准,从政府到企业、从国内到国外,能把这种机遇做到最大,发挥出最大效应。烟台人就是这样与危机过招。
  青烟荣威城际铁路烟台段工地,纵使春寒料峭,亦是热火朝天,一座座桥梁、路基正拔地而起,逶迤成行。烟台人告诉我们,明年底烟台段就能建好,届时从烟台出发,3个小时就能到济南,5个多小时就能到北京,分别比现在节省一半多和三分之二时间。
  铁路建设,浓缩了烟台人善于把握危中之机的见识和拼劲。
  谈起铁路,烟台人的心情是苦涩的。1861年开埠后,烟台作为山东惟一的出海口和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胶东半岛最发达的城市。但随着20世纪初胶济铁路的开通,青岛后来居上,逐渐成为全省经济龙头。长期以来,烟台一直期盼有一条像胶济铁路一样的交通大动脉,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梦想不但没有实现,相反在动车、高铁建设上又让人拉下一大截。
  烟台人坐不住了。但由于当初设计标准过低等问题,已有的蓝烟铁路不能改造成动车线路。怎么办?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为保增长,推出4万亿元投资建设,省里向国家申报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项目。
  善于利用机遇的人,总是善于创造条件,将机遇的带动效益发挥到最大。烟台人发现,这条线路不仅能让烟台动车通行于胶东半岛主要城市,而且可以在即墨转入胶济线,直通济南、北京,直通全国。
  项目刚批下来,烟台就干了起来:书记、市长直接靠上抓,连续六次召开调度会;铁路方面的拆迁补偿费没划拨到位,沿线区县、镇街主动垫上……短短3个月,烟台完成了186公里路段的拆迁征地。
  凭着这种与机遇赛跑的精神,烟台新上了新机场、新港口、龙烟铁路、海阳核电、华电莱州电厂、烟海高速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烟台企业也学会了把握政策契机。中柏京鲁船业外送股份失败后,艰难度日。听说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远洋渔业,京鲁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投入巨资,将货运商船生产线改为远洋渔船生产,并以优良资质向国家申请了12条船的订单,获国家1.5亿元补贴。以此为起点,他们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渔船生产技术,成功实现转型,走出了行业严冬。
  危机迎面是“危”,背后是“机”,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产业洗牌的良机。推动企业走出去,收购经营困难的欧美企业,以低成本、短时间提高本地企业的科研水平和产品档次,是烟台从“外部”化危为机的大手笔。生产核电设备的烟台台海集团,去年将世界知名核电设备制造商——法国玛努尔集团全资买下,台海一举成为全球惟一的三代半核电设备生产商。以台海为龙头,莱山区建起了7平方公里的核电设备工业园。烟台冰轮集团、海德汽车等,也通过海外并购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不但到国外攻城掠地,还乘外企遇到困难之机,收复被外企占领的国内市场。国内的铝合金过街天桥制造,一直被一家德国公司占有,金融危机袭来,德国企业经营困难,一直从事铝合金高端制造的烟台丛林集团乘机拿下这一市场。
乘数效应
用足用透“战略红利”

  携地利之便、发展基础之优,烟台当前集三大战略于一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级战略,外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级战略。有专家说,三个战略叠加,不是简单的“1+1+1”,而会产生无穷的乘数效应。善于把握机遇的烟台人,把这方面的“红利”用足用透。
  烟台芝罘岛,中集莱福士工程有限公司的大本营。初春时节,这里海水湛蓝,塔吊林立。几艘正在建造的海洋工程船上,从甲板到船舱,到处是紧张施工的工人。国内已交付使用的7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6座是这里造的。这里建造的海上采油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代表了世界水平,每艘售价达5至6亿美元。
  中集莱福士,让记者感受到烟台发展蓝色产业的气魄。
  烟台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看做被列入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机遇,以空前大手笔加以部署:在烟台全域内,分别安排建设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西部莱州临港产业区、南部丁字湾新区、北部龙口湾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长岛休闲度假岛,是为东西南北“四极”“一岛四区”建设。
  在这“四极”中,东海新区以区位优越、人才聚集、资源充足,被视作皇冠上的明珠。这个依托高新区、牟平区、莱山区、芝罘区滨海区域打造的新区,是烟台发展向蓝色转向、向高端转型的希望和潜力所在,烟台市打破行政区划束缚,高规格配备班子,建设总指挥由市长王良兼任。烟台希望借此超常举动,发挥出新区的最大带动效应,以“一极领先”,带动“多极崛起”,进而开启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东部新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并被纳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新区海洋主要产业产值达到1727亿元,同比增长16.7%。而“一岛四区”在建、储备项目总投资已超过5000亿元。
  莱州是烟台惟一的“蓝黄”两区覆盖区,烟台从莱州和全市两个层面用好这一资源。莱州市大做“黄区”文章——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莱州港打造成这一区域的龙头港,并以港口带动建设50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烟台市则利用莱州这个面向黄区的桥头堡,纾解多年来只能向南拓展,不能向西延伸的困境,推动全市融入黄三角,将鲁西北甚至晋冀陕宁等中西部省份作为烟台的发展腹地。
  高端产业是打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力军。天厚烟台,省里出台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烟台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主战场。烟台出台了“8515工程”:培强做大八大领域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100户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工程将烟台高端高质高效企业全部囊括在内。研发和技改是企业做强的不二“法门”。烟台规定,“8515工程”入选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改,政府给以30%的贴息补助,补助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仅凭这一招,去年全市撬动技改投入40亿元。近几年,烟台的技改投资一直高居全省第一。
  在“8515工程”推动下,烟台企业正迈向“大”和“强”:烟台富士康2012年经营收入达1266亿元;烟台高新区国际生物产业园,拥有国际级和国家级实验室,已经入园孵化创业项目30多个,其中半数以上由海归人才创办;蕴积了充足后劲,南山、万华、山金等企业,在未来五年有望实现年收入过千亿。
  文化产业既是“蓝黄”两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又是烟台全力推进的独立板块。现在文化产业已成长为烟台的主导产业,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37.56亿元,占GDP的6.24%。民营企业家李海峰在9年前投资4.6亿元,建造了以静态观赏为主的第一代文化旅游项目,现在则投资12亿元建设了以互动参与为主的第二代项目,并走出烟台,到济南北部的齐河县投资建设项目。
  城镇化是推动“蓝黄”两区建设的强大力量,也是用足用透“三大战略”的有效载体。烟台初步构建起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支撑、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城镇发展体系。龙口市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打造“城市五大组团”和“三大经济板块”,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牟平探索村与村跨镇域合并、村庄整体改造、村庄规整等做法,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烟台的计划是,到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以上,中心城市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
  东部,新机遇带来大发展,大发展让东部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