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戏曲

■地方戏曲

丝竹悠扬戏曲乡 刚柔并济大平调

日期: 2012-09-14      作者: 郜玉华 李得安 成明珠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大平调
大平调传承人何西良
  ◆菏泽市牡丹区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在当地流行的10余个剧种中,大平调是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的剧种。该剧种已有500多年历史,其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行于冀、鲁、豫、苏、皖等地区。近日,该剧种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何西良讲述了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及现状。

  □ 郜玉华 李得安 成明珠

盛行“五省八州”500多年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流行地区以菏泽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五省八州”。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
  据大平调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何西良介绍,大平调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弘治十一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其中的大梆戏,就是现在通称的大平调,因其击节用的梆子特别大,有5公斤左右重,故被群众称为大油梆或大梆戏。明清以来在黄河边有大小19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中流传着“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之说。 
  何西良说,大平调的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其艺术风格讲究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而目前保留下来经常演出的只有20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等古典小说,角色以生、净戏为多。抗日战争期间,该地区的大平调艺人还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忠义剧社,上演了新编历史戏《逼上梁山》、《黄巢起义》以及现代戏《沙区扫荡》、《发土地证》、《寡妇改嫁》、《大团圆》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花脸岳秀海”、“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小黑牛郭盛高”等众多较有成就的演员,在菏泽大平调的历史上都留下了华美一页。
数代传承,孕育名人辈出
  谈到自己的师承,何西良说:“魏守发(艺名魏大黑子)是大平调有史可考的第一世艺人,我师父郭盛高是第五世,他们绝大部分于上世纪30年代出生。我们第六世的多是上世纪60年代人,我出生于1963年,至今已唱了32年的大平调了。”何西良听老艺人讲,“师父郭盛高9岁登台,11岁就红遍黄河南北,他的戏已经成为当时剧团的金字招牌。”郭盛高因皮肤黝黑,唱腔洪亮,在台上表演时生龙活虎,牛劲十足,人送艺名“小黑牛”。
  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成立的时候,正是大平调演员青黄不接之际。何西良说,“1968年,菏泽地区的大平调剧团全部被撤销,1979年菏泽县才重新组建恢复大平调剧团,我1980年进入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当时,年轻演员比较匮乏。”1984年,何西良正式拜郭盛高为师,他孜孜以求,勤恳努力,清脆音质与娴熟的演唱技巧浑成一体,七八年就成为县大平调剧团的台柱子。之后,他以亮丽的嗓音、清晰的字眼、醉人的曲调、沉稳的功架,逐渐享誉于鲁西南以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等地区,人送艺名“曹州红脸王”。 
  2001年,因菏泽撤地设市,菏泽市(原菏泽县)大平调剧团更名为牡丹区大平调剧团,何西良先后担任剧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剧团上演了《天水关》、《铡美案》、《百花亭》、《收姜维》、《包公碑》等一批深得好评的剧目,且流传甚广,也培育出了杨俊生、冯文起、石金凤等一批知名演员。 
市场萎靡,传承发展堪忧
  何西良说,大平调在上世纪80年代最火,在各地的演出台口紧凑,剧团收入较丰。从90年代开始演出情形急转直下,剧团主要靠下乡演出维持生计,十多年来,何西良大部分时间都是带剧团在鲁西南以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一带的农村演出。“唱戏卖艺的生活苦,收入低,50多人的剧团每场演出费在500元左右。但即便如此,到2000年以后,剧团就是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冷淡了。”何西良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农村听戏的也越来越少了……”
  戏曲文化市场的日趋冷淡和演出条件的艰难困苦,依然阻挡不住何西良他们对大平调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该剧团相继创作演出了一批大平调精品剧目。现代戏《张三李四》获第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赴中南海向中央领导人和戏剧专家作专场汇报演出;现代戏《法魂》、《天职》等获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山东文化艺术节中获多项奖励……去年,该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历史剧《圣祖尧王》,全景式再现了四千多年前发生的“禅让”历史场景,凸显了尧、舜二帝仁德治国之楷模,创造出大平调戏曲的又一高峰,该剧已正式冲刺明年的“十艺节”。
  在这些优秀剧目中,何西良均成功扮演了主角,好评如潮。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曾录制播放了他主演的《收姜维》选段;2000年,他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4年,他在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演唱大赛中获得金奖……
  面对游走于冰与火边缘的大平调,身为传承人的何西良却为如何传承发展发愁,“这几年,我通过到学校讲授戏曲知识、传授表演技巧、搜集大平调剧种资料、编写录制曲目等多种形式,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平调,实际效果却不大理想。我也收了近百名学员,但能留住的没有几个,不少都改行了。”何西良算了一笔账,“目前,一个剧团30多人,每场演出3小时左右,全部收入是1000元,这怎么能激发人们专业学唱大平调的热情呢?”何西良说。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