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济南新闻 民生

PM2.5:小微粒,大波澜

日期: 2012-03-08      作者: 刘江波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核心提示
  3月2日,国家环保部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3月5日,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空气质量问题也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的同时,在焦点之外,PM2.5对于产业、公众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正逐渐地蔓延开来。
  □ 本报记者 刘江波

空气环境监测
逐步走向严格化

  “将PM2.5纳入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说明标准越来越严格,毕竟现在大家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关注居住环境的,清洁的空气肯定是必备的条件。”市民邢先生告诉记者。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杰民认为:PM2.5纳入监控指标,由于其采样、检测属于要求比较高的技术,是随着仪器分析和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相应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
  成杰民介绍说,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PM2.5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由于PM2.5颗粒比较小,不会因为自身重力沉降到地面,也很难通过下雨导致的冲刷作用降落到地面,可以长期悬浮在空中。
  “因此,这种污染物易引起广域的污染。”成杰民说,“PM2.5是燃油、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由于燃烧不完全,绝大多含有有机污染物,同时颗粒比较小,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给人体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大颗粒。”
  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经历了一个逐步严格化的过程。从监测大颗粒物到监测PM10,再到PM2.5,监测的颗粒越来越细小,而相应的配套技术和设施也要求越来越高。
“空气市场”还属小众
  伴随着PM2.5监测被纳入新国标,与空气有关的市场话题也逐渐为众多商家所关注。记者走访了省城苏宁、国美等商场,发现与家庭空气质量相关的空气净化器产品已经开始炒作PM2.5概念,“HOLD PM2.5”、“秒除PM2.5”等成为新的宣传噱头,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一位商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来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主要集中在因家庭装修而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尽管PM2.5被热炒,但对购买者的影响很小,所谓的销售旺季也很短暂。“因为真正能够除去PM2.5的空气净化器一般都比较贵,几百元的机器根本不行,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并不合适。”
  省城某环境科技公司的姜经理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以家庭新风系统为主,同时也兼营空气净化器。随着PM2.5被纳入国标,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的监测。但单就空气净化器销量而言,尽管比往年多一点,但没有很大变化;而至于新风系统,用户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些高档小区,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这也与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无关系。
  “空气净化器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但并没有普及,原因在于空气净化器的价格要比普通的家电价格要贵,一般的产品在2000元左右,好的得四五千元,这对于小家电而言,已经很贵了。”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田占军分析说,“目前消费者的保健意识在逐渐的增强,所以市场对这个产品的认可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加,这个市场本来是很小众的,但却很有潜力。随着消费者观念的变化以及大型企业进入相关产业,能够推进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升级,由此导致价格的下降,这应该会是一个趋势。”
倒逼产业绿色升级
  在PM2.5被纳入国标的同时,对于涉PM2.5的相关产业,比如环保新能源方面的企业,将构成政策利好,而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将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伟认为,PM2.5被纳入监测指标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能够促进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体现了发展的诉求。
  “这同时也是符合节能减排的需要,对于一些高排放的行业,增加了他们的成本,会对他们的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们转型,逼着这些行业进行绿色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张伟说,“环保本身也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成杰民认为,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逐步地解决,而这同时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应该在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达到双赢。
  “环保的目标是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在标准越来越严格以及认识日渐深化的同时,伴随着全方位的科技进步和环保技术的发展,比如清洁的生产工艺,以此达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的。”成杰民说。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