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济宁新闻 观察

湿地旅游,不赚钱的好买卖

日期: 2012-02-21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赵 磊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湿地,地球之肾,一呼一吸总关情。
  2月2日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口号是“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一时间,“湿地与旅游”成了人们搜索的热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本报记者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赵 磊

  2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杨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将湿地与旅游相结合有利于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通过长时间的考察和研究,杨月伟认为,济宁有众多的浅滩、湖泊与河流,还有因采煤形成的大面积塌陷地,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湿地资源,借以发展旅游将大有可为。
  目前,由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需要,济宁各地正积极修复和保护湿地,也从中看到了湿地“最生态最自然”的旅游价值,意识到发展“湿地游”将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可挖,因此众多县市区纷纷向湿地旅游靠拢。济宁作为一座各类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北方城市,在发展“湿地游”时,如何让湿地与旅游并行不悖?如何应对北方“一岁一枯荣”的季节性?又该如何让湿地旅游景区发挥更大的效用?这都是当前亟待明晰的话题……

多地纷纷“瞄”上湿地游
  2月14日,记者来到了鱼台县的孟楼湿地景观区一期工程建设现场,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据鱼台县人工湿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荣华介绍,景观区一期工程总投资2825万元,主要进行湿地内生态环境的初步改善。
  “我们首先开挖了47万立方土方量,疏通有6000米航道,在植物退化的沼泽地带堆置了12座生物岛。目前,退耕还湿面积达5000亩,种植湿地植物6700余亩。”李荣华拿出景区规划设计图向记者讲述了孟楼湿地景观区项目的由来,“这项工程是从2010年10月起开始施工建设,本是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服务的,却没想到产生了意外的效果。通过近两年的修复,湿地再现自然灵动的风貌,竟然吸引来了观光旅游的人。”了解到这一效果后,当地旅游部门迅速找到环保局,商议在已修复的湿地中择域规划旅游景区开门纳客。
  “当时商议重点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鱼台的旅游资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成型的旅游市场、设施和配套,而丰富的湿地资源让大家看到了鱼台发展旅游业的资本和潜力;另一方面,修复湿地后要对湿地的保护作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有人管理、有经费维护,还要唤起社会呵护湿地的意识。综合两方面考虑,双方决定选择占地7200亩的孟楼湿地来打造核心景观区。”
  经过一期工程建设,目前景观区已初步形成了“绿岛风情”、“苇风荷香”、“曲岸鸣禽”等亮丽多彩的生态湿地景观主体,“下一步,我们还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修复湿地、开通航道、退耕还湖、退池还湖等方面,之后再对‘生态湿地游’作具体规划,当务之急是还原湿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这才是吸引游人的基础。”李荣华如是说。
  据记者从济宁市旅游局规划科得到的数据显示,济宁目前有5个湿地旅游景区,包括鱼台孟楼湿地、微山湖湿地、汶上莲花湖湿地、梁山泊遗迹公园和济宁运河入湖口湿地,其中在建景区有4个。此外,汶上莲花湖湿地已初具规模,于去年“五一”期间对游客开放,并在去年年底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拉伸产业链“好过冬”
  来到汶上莲花湖湿地景区,这里苏州园林式的建筑风格显得简洁婉约,平整的石板路,叫不出名字的飞禽、高耸的假山无不叫人眼前一亮。虽然美景如画,但室外寒风凛冽还是让人禁不住直打冷战。记者了解到,莲花湖湿地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过的“第一个冬天”很难熬。
  “冬天一来,景区里都没什么看头了,游客越来越少,哪还有什么人气。”莲花湖湿地建设指挥部旅游运营负责人宋毅介绍,相对于南方的“花开不败,草长莺飞”,北方湿地旅游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季节性尴尬。
  “北方湿地旅游旺季是每年3月下旬至11月初,至少有三个月的淡季。”宋毅介绍说。季节性直接影响了景区的人气和收入,想要改变季节又是不可能的,只有苦苦思索如何打破季节性的束缚。
  近期,作为一个试验性的室内娱乐项目——5D体验馆在景区里开馆运营,这个面积近6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2人看电影的体验馆成功抵御了冬日的寒冷,每天都出售三四百张票。宋毅高兴地说:“这个试验初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用室内游乐项目来补充提升景区的人气。”
  莲花湖湿地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路则广认为,依托大型的产业链,莲花湖湿地景区能产生类似于“吸铁石”的作用,他解释道:“完善景区自身的建设和拉长它的产业链条,将会起到留住游客,聚集人气的目的。以往,外地游客来到宝相寺祈福,过后就直接离开回家,前后也就半个小时。但我们坚信建设完善后的莲花湖湿地会让游客有最充分的理由留下来,祈福完毕再到湿地景区放松身心,最终的效果是拉长了整个汶上旅游市场的产业链,这就是‘吸铁石效应’。”

“湿地游”的社会效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建造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湿地旅游景区需要大量的投入。以莲花湖湿地景区为例,该湿地在前期建设中由政府投入了2亿余元,后来通过招商吸引了8亿余元的投资,据粗略推算,加上土地成本,这个旅游项目至今已有十几个亿的投入,而从去年对外开放到目前为止,景区只有1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
  “湿地旅游有3-5年的市场培育期,开始不盈利很正常。但即便产业链完善市场成熟了,也不敢说究竟哪一年会收回成本,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湿地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已经非常明显。”宋毅说。
  据了解,莲花湖湿地所处的位置以前是汶上泉河的旧址,由于水位浅、碱性大,老百姓种的庄稼“基本不收”,所以成了废弃的荒地。地表坑坑洼洼,形成了一滩滩“死水”、臭水沟。2009年,汶上开始规划建设莲花湖湿地旅游景区,修复湿地,挖通环景观带河道,引汶水穿过景区再入河道,让死水变活。现在,园区湖水清澈见底,并达到地表水2类水的标准。“短短三年的时间,汶上县城的地下水水位上升了三四米,这都是湿地不断向地下渗透补给的结果”宋毅对湿地带来的的社会效益非常肯定。
  “开发湿地是为了保护湿地,目光不能短浅。”杨月伟说,发展旅游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同时增加湿地收益,如此一来保护经费和资金也有了出处,所以,“湿地游”的综合效益巨大到无法估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杨月伟认为,拉长“湿地游”的产业链是盈利的好办法,但在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好保护和利益的关系,本着适度原则将配套娱乐服务项目与湿地结合,科学评估湿地的游人量和承载力,使湿地产生持续效益。切忌随心所欲过度开发,“原则就是不破坏湿地。”杨月伟由衷地说。
  杨月伟建议,济宁可以继续结合山东省水系生态规划建设,修复、保护和开发丰富的湿地资源,并申请打造成国家级湿地景区。“这样既能利用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借以旅游增加经济效益,大有文章可做。”杨月伟如是说。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