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阳光下的孕育

——著名油画家王玉萍《革命烈士李竹如》创作访谈

日期: 2012-0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革命烈士李竹如》
王玉萍
李竹如
《革命烈士李竹如》一稿草图
《革命烈士李竹如》二稿草图
《革命烈士李竹如》局部(一)
《革命烈士李竹如》局部(二)
《革命烈士李竹如》局部(三)
王玉萍在创作中
  □本报记者/樊磊

  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众日报主题绘画系列创作”活动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王玉萍老师的创作主题是表现大众日报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李竹如。在去年八月份的草图看稿会上,王老师一幅色彩清新、格调明快的油画小稿就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但是她并不满足,几个月后,王老师几易其稿,完成了她心目中的先烈形象。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来到王老师画室,刚刚创作完的作品静静地安放在画架上,我们的对话就从这个创作开始。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老师您好!我们主题创作第一次看稿会的时候,您表现李竹如的草图是站立的半身像,后来第二次草图您的构图变成了在办公室坐着的形象,现在看正稿又有了新的变化。
  王玉萍(以下简称王):接到这个创作任务后我是作了很多思考的,尤其是我们去创刊地实地考察写生之后。第一稿主要想表现人物的高大,是一个仰视的角度,背后是青山,但是这个构图有点概念化。
  记:大部分英雄人物都是这么画吧?
  王:对,另外第一稿色调虽然很漂亮,但过于亮丽,我仔细思考后觉得不满意,并且主人公作为报社早期领导的特征和气质没有表现出来,后来觉得可以在背景上下下工夫,加房子还是加道具?最后觉得还是表现一个他在办公室里工作的场面更为合适。
  记:于是有了我们看到的第二个草稿。现在看到的大稿和第二稿也有不同。
  王:第二个草稿我采取古典油画常用的表现技法——聚光效果,想画他正在审稿子,一束光线照亮他的脸和稿子,其他的地方调子重下去。后来反复研究材料,觉得李竹如虽然牺牲得早,但他的经历非常丰富,既有着卓著的成绩,也有着鲜活的生活。于是我想,调子不能表现得太沉闷,这样便有了第三稿,外面阳光很温暖,室内也孕育着希望和光明,感觉很舒适。他手里拿着稿子,但是目光深邃地看着画外,似乎在考虑稿件的细节,也似乎在沉思。也许在构思一篇好稿子,也许在酝酿一次反围剿的斗争。总之,尽量把他亦文亦武的气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那种精神面貌和坚毅、沉稳的性格气质表现出来。
  记:您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还专门找了一个形象比较接近的模特。从定装照来看,的确有几分感觉。
  王:找模特不容易,我是根据资料照片在学生里找的,又借了衣服根据需要摆出这么一个动作,不过也只能是个参考——主要是动态和衣饰的参考,精神气质还是靠对人物的把握和理解。另外,我不喜欢画成特别写实的古典感觉,尽量在忠实表现的基础上体现画意,同时体现我绘画的色彩特色。
  记:说到色彩,我们一直关注您的绘画色彩体系,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绘画特色主要受哪些流派的影响、哪些重要画家对您影响至深吗?
  王:主要是后印象派的影响最大,但是我对古典绘画造型也很感兴趣。如安格尔的绘画主要是“提白罩染”,没有印象派的色彩关系,到了莫奈又把色彩关系突出强调。印象派后期呢,尤其到了勃纳尔和维亚尔等画家,即有造型又有色彩关系,还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我的绘画比较注意这些特点,有抒情性,有塑造感,有色彩关系,但不是特别夸张。
  记:对您影响最大的画家是哪几位?
  王:刚才说了勃纳尔等几个画家,其实很难讲影响最大的是谁,俄罗斯的画家我也很关注。风格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我在不同时期也在吸收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营养,渐渐形成自己现在的语言和色彩特点。有些颜色是温和的,有些色彩是凝重的,不同的色调表现出的是不同的情调,不同的情调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比如我创作《听海》的时候,想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不去想实际物象的固有色。
  记:人物造型也是您绘画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图式。
  王:人物造型我根据情节需要进行了夸张,但不是很过分,只是在整体造型上让它更流畅、更抒情。当然,像《革命烈士李竹如》这个创作,造型特点就弱化了,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图式,更需要忠于历史、忠于创作对象。
  记:如同您和宋齐鸣老师合作的《江泽民会见董建华》,就不是特别有你们二位的风格特点。
  王:对,那是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约稿,历史题材的创作要有历史题材的特点。
  记:是不是难度更大?
  王:当然,和写文章一样,你有感而发的诗歌散文当然不如命题作文难度大,但并不代表艺术水准的差别。后来我们又创作了一个《劳工暴动》,也是澳门回归的主题创作,我们除了研究资料,还专门包了一场相关的电影去看。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大量的案头研究工作,服装啊、道具啊等等,都不能有任何差错。
  记:我们看到《革命烈士李竹如》这个创作形象的精神气质被表现得很充分,相信是您众多创作中的重要作品。
  王:谢谢!我想是的。

  王玉萍
  1956年生,山东威海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
  ●1976年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
  ●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1989年入中央美院二画室学习,七月考入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
  ●1994年《渔妇》入选“全国教师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1997年《江泽民会见董建华》入选“97'中国艺术大展”,获优秀奖。《梦的记忆》入选“山东省迎香港回归美术作品展”并获二等奖。
  ●1999年《远海》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劳工暴动》入选“中国艺术大展”,获银奖,作品被澳门历史博物馆收藏。《远海》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国50周年美展”,获特等奖。
  ●2001年,《金色海滩》入选“全国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美展”,获优秀奖。
  ●2002年,《红叶谷》入选“体验与实验——第二届山东小幅油画展优秀奖”。
  ●2004年,《海鸥飞过》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
  ●2005年,《盼》入选“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2006年,《盼》入选“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色海滩》入选精神与品格——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2007年,《白衣村姑》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
  ●2008年,《听海》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
  ●2009年,《银滩渔女》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
  ●2010年,《盼》入选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
  《静静的海》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山妮》由北京国际艺苑收藏,《江泽民会见董建华》由中国文化部收藏,《七月风》由澳大利亚美术馆收藏。
资料链接
  李竹如,1905年生,山东省利津县人。少时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正谊中学上高中。1927年,在济南正谊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央大学中共支部书记的李竹如带领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此后,先后任党的机关报《中国人报》和《新华日报》(华北版)等报纸负责人。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6月随纵队到达沂蒙山区。
  李竹如到山东后不久就担任了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1940年4月,山东分局决定成立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报社工作,李竹如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
  主政大众日报社期间,李竹如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和报纸宣传工作,亲自动手为《大众日报》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署名文章,正是在他的建议下,中共山东分局、“战工会”、山东军区和大众日报社联合成立了三位一体的战时邮局体制,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在报社经营方面,他通过购买和自主生产解决了战时物资困难,保证大众日报连续出版。1941年6月,在大众日报社大众通讯社基础上组建了新华社山东分社,他成为山东分社的第一任社长。
  1942年初,调任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
  1942年冬,日军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扫荡”,11月2日,8000多敌人将山东军区和政府机关包围在对崮峪。在突围战斗中,李竹如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本版主要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