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汉垒至今虽已颓壁残垣,但其蕴涵的历史之事千年不泯,穿透岁月之墙,诉说远古的沧桑

淮阴侯韩信信阳筑“靴城”

日期: 2011-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信阳故城址
信阳城内残存的汉垒
出土的文物
  □ 李政 王秀丽 徐景江

  无棣素有“冀鲁枢纽”、“齐燕要津”之称,乃史上的军事要地。《海丰县志》(清康熙九年版)载,无棣“介燕齐之间,三代而后,疆场多兵戈之役,即邑北数垒,各据地势,盘基角胜,可想见当年所有事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无棣“九河之会,五垒之居”的记载。
  这些旧垒,即为今日无棣县境内的信阳古城,这是一座沉淀了汉时大将韩信的记忆之城。旧垒至今虽已颓壁残垣,但其蕴涵的历史之事千年不泯,穿透岁月之墙,述说一段远古的沧桑。
韩信筑“靴城”
  信阳古城,位于无棣县信阳乡境内,当地人称为“汉垒”。据《山东通志》记载:信阳古时称“信城”,城因汉大将军韩信所筑,城居海滨险要之地,环周3公里有余,城内三村成鼎,外形如靴,昔年韩信伐齐至此与齐楚联军对垒,为激励将士杀敌立功,韩信下令仿照靴子的样子修城,有“靴踢长安”之谓,表明其横扫三秦,攻克长安的雄心。
  《无棣县志·文物》(1994版)载:信阳古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下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无棣县地名志》云:“紧靠两条黄河故道,南曰‘萧米’,北曰‘覆釜’。汉初建城时,黄水正从萧米河东流,取韩信建城和城处大河之阳的意思,命名‘信阳城’。”
  明嘉靖举人孙重光,写有《汉城俯瞰》,诗云:“平原北望郁峥嵘,古垒犹传大将名。把酒几伤兴废事,凭栏不尽古今情。”明嘉靖进士杨巍,其《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诗云:“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孙重光、杨巍两位文人的怀古凭吊诗篇,缅怀的就是淮阴侯韩信及魏王豹。
“汉垒盘旋”窥古城风貌
  据记载,信阳古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在《海丰县志》卷首,有清代画家、钱塘人士费而奇所绘的“无棣八景”图,其中“汉垒盘旋”正是信阳古城,画中勾勒出了古城城墙、城门及村落建筑。
  古城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车里村立村于明朝初年,因村位于信阳城里,取名城里村,后演变为车里村;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因位于古城西南“靴脸”处,故得名“靴脸村”,后因村民认为“靴脸”二字不雅,故改称如意村;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原是信阳城东门里小张家,西汉时期,此村位于信阳城里,明朝初年,因一户谢氏人家迁此,人丁兴旺,张姓衰落,故更名为谢家村。
  城内一条主要东西街道连接东、西城门,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现大城内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各村内主要街道,依旧保留有原古城街巷的痕迹。
  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后成为信阳乡政府驻地,还有粮所、供销社、邮政所、农行等部门。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与大城相通。
  信阳古城历千年风雨侵蚀,依旧巍峨屹立,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还庇护周围村庄的百姓。虽遭战火破坏,整个城墙解放初期还很完整,高一般在10米以上,底部宽大约15米。惟有南城墙和北城墙西段最高大雄伟,高约15米,底宽在25米以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店子公社粮所高大的粮库北面,横着一堵高大的土墙,并向南延伸。那时,信阳古城还保存有南城墙西端及向北延伸部分,可依稀看出信阳古城的形制和规模。其规模,大致与《信城蠡测》一文记述的“据熟知无棣掌故的耆老宿儒说,城的内匝9里,外围12里”相符。如今的古城遗址位于今无棣县城北7公里处的信阳乡政府驻地,尚存城垣残迹130余步,高处7-8米,低处2-3米;最宽处25步,窄处2-3步。
旧时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左氏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邑为春秋齐国北鄙,介于燕、齐两强接壤处的交错地带,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地理位置良好,战略优势突出,加之无棣濒临河海,鱼盐富足,域内地貌平缓,多平原地形,故盛产枣栗,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齐国于此修建城池,符合齐国利益和当时形势。因为这些城池既能成为齐国屯兵进攻燕国的前沿阵地和哨所,又是退守的屏障和鏖战的据点,更重要的是可保障齐国盐业经济和“霸诸侯、一匡天下”所需的庞大财政。
  信阳古城,城郭俱全时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城邑中,是规模较大的,也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军事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春秋战国信阳古城处于齐国的前沿阵地,汉初置信阳县后,成为县治,也由屯兵备防的军事用途,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才有了古城内大量、丰富的西汉文化遗物。
  1987年,当时的滨州地区文物普查组对古城遗址全面考查,从城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测定,信阳古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信阳古城的始建年代,据现存的部分城墙考证,其筑造方法是采用“板筑法”。现在,从残存的城墙两侧,仍能清晰地看到一排排直径0.15米左右的柱洞(绳索)遗迹,以及层层板筑形成的层厚0.2米左右的夯土层。这种筑造工艺,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从残存的城墙夯土层观察,其间所包含的遗物、陶器残片均为早于西汉初年之前的典型器物残片。另外,古城遗址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齐国“齐法化”刀币。1973年,信阳乡车里村村民在村附近挖渠出土了17枚齐国刀币,币长173毫米,正面有“齐法化”三个字,刀柄部有两条竖线,背面上部有三条横线。1991年7月,在光武城、秦台东部的西堼遗址附近,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戈。
  以信阳为腹地的汉代古遗址,南有龙且冢,北有广武坟,西有魏王豹古墓,组合完整。信阳古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无棣县人民政府在其侧镌文刻石“信阳故城址”,立碑以昭后人。

·相关链接·
郭来仪古墓与魏王豹

  □ 惠庆 秀峰

  无棣县信阳乡,是宋代词人李之仪故里,抗日将领冯安邦家乡。信阳乡有两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一是信阳古城,另外一个就是郭来仪古墓。郭来仪古墓民间俗称台子坡,位于无棣县信阳乡郭来仪村西南1公里处。相传墓主人为魏王豹,又称魏王豹墓。该墓1956年曾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正式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墓尚未发掘,无法确定墓主人是否为魏王豹,故以附近村名命名为“郭来仪古墓”,1987年,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据史书记载,魏王豹是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败死。项羽大封诸侯时,封豹为西魏王于河东,都平阳。汉王还定三秦,魏王豹以国属焉。后豹以探望老母为由回乡,与楚约和,反叛汉王。汉二年八月,韩信攻打豹,平定魏地。
  民国《无棣县志》载:“汉魏王豹墓,城北七里。相传韩信由燕伐齐到此,豹迎战三百合,中卸甲风阵亡,信令将士撮土筑此墓。”据传,秦汉之际的魏王豹和韩信为姑表兄弟,他在这里陷入韩信的迷魂阵被擒,魏王豹不服,韩信放其再战,连战三天不分胜负,魏王豹回帐中卸甲风阵亡,豹死后韩信念其姑表之情,将豹厚葬于此,并命士兵每人捧一兜土,培于墓地之上,即成该墓。古墓以东为信阳古城,以西几公里的大片土地,地势高低不平,沟渠交错,给人一种阴森、险要的感觉,传说是韩信的迷魂阵,也有说是韩信的士兵取土所致。
  古墓虽经两千年的风雨侵蚀,至解放初期还高达8米,底周长数百米。只是在农业合作社时期曾在墓旁建窑取土烧砖达3年之久,使古墓减损大半。墓前原有青砖小庙一座,墓身周边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方圆百里群众逢年过节来此烧香进拜,祈求消灾、祛病。相传,只要当地乡民有为难之事,只要心怀虔诚,至古墓西南一古树墩上敲三下,再沿古墓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回到树墩处等候,少时,必有所应。以前的乡民如有婚丧嫁娶之事需要大摆筵席,往往需要很多的桌椅。这时候,乡民们便会来到古墓祈求,便会得到很多的桌椅以供摆席之用,解决燃眉之急。席罢,他们再用同样的方法正转反转,桌椅便又会自动消失,以供后人使用。据传,后有贪心之人,不讲信用,所借物品不还,得罪神灵,从此便不再灵验。
  如今该墓呈台状,占地2750平方米,高6米。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这里都会有盛大的庙会,在这期间,常有乡民来此祭奠。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