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体

■体坛焦点

中国足球像没有灵魂的暴发户

——专访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史上首个“罢赛”事件亲历者杨祖武

日期: 2011-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2004年北京国安队客场与沈阳金德队一役,主裁判周伟新场上的“表演”惹恼客队,于是出现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史上首个“罢赛”事件。7年后,站在辽宁丹东的法庭上,周伟新承认这场球他收了沈阳队20万元现金。
  北京国安俱乐部原总经理杨祖武日前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说:“中国足球就像没有灵魂的暴发户。看到南勇、谢亚龙、周伟新、陆俊等人的下场,又解恨又可怜他们。但如果不探索建立健康的足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的南勇、周伟新会层出不穷。”
“职业化”是求生本能
  杨祖武在近40年的足球生涯中,见证了中国足球从濒临死亡到职业化初期的火爆,以及“假、赌、黑”盛行后的衰败。
  杨祖武说:“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不少足球比赛,几乎是门可罗雀。在广东举办的全国足协杯赛,一场比赛仅有不到百名现场观众,两支参赛队的门票分成款各自只有几十块钱。”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杨祖武出任北京市体委足球班的班主任,下辖男女足球队和后备队。杨祖武回忆说,当时仅靠体委的拨款根本没法生存,只能到处化缘找赞助。当年的北京男足就先后冠名过北京雪花、北京万宝、北京神州等,一年也只能获得一二十万元的赞助款。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迈入新的阶段。经过一年多酝酿,甲A职业足球联赛正式推出。奖金、外援、主客场、升降级、国外大品牌的冠名赞助等改革措施接连出台。几年间,中国足球迎来了黄金岁月,北京、成都、西安、上海、广州等金牌球市应运而生。世界第一运动在中国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但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四五年,便迅速因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良性机制而触顶下滑。
  杨祖武说:“我感觉转折点就是1996年原亚洲足联第一副主席、中国足协副主席许放的去世。他和王俊生搭档启动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可惜,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尚未成熟的中国足球改革,还没有构建起自己的价值观,更没有搭建起有效的监督机制,迅速在这个被金钱和荣誉包围的名利场中迷失、堕落。”
用“罢赛”向“黑哨”抗争
  7年前,杨祖武是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兼教练组组长,亲历了当年的“罢赛”事件。这位64岁的老人谈及足球生涯中的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仍然愤怒不已。
  2004年10月2日晚,沈阳金德队与北京国安队比赛的前84分钟,双方战成1:1平。第84分钟时,沈阳队15号张杨带球突入禁区,在与北京队3号张帅的拼抢过程中摔倒。主裁判周伟新立即判罚点球。此举引起了北京队队员和教练的强烈不满,所有场上队员当即退到场边。
  杨祖武认为本队遭遇不公正判罚,在现场情绪激动地用手机分别给中国足协领导和俱乐部高层打电话请示如何对待本场比赛。
  杨祖武当时打完电话后即指示所有球员离场。20时46分,北京队全部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走进了休息室。根据相关规则规定,离场超过5分钟即被判为罢赛。20时51分,比赛被宣布结束,并按照罢赛规则,沈阳金德队以3:0获胜。
  杨祖武回忆说,当时在裁判的“刺激”下,球队上下都愤怒到了极点。如果继续踢下去,担心球员们会失去理智,导致不可预料的恶性事件发生,产生更坏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想以这样激烈的方式向黑哨抗争”。
中国足球广种薄收
  杨祖武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长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国,但我们的足球,虽然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能,但既不能在世界大舞台上展示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也没有成为拉动人民身体健康的体育产业,反而演化成为宵小之辈作奸犯科的污秽场。这没有道理!
  这位老人感叹说,推动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一失败就更换一个足协掌门人,却很少在体制改革上反思,没有在机制改革上总结,一次次重复着几乎相同的错误,一次次重演失败的轮回。没有发展,没有更新,只有一个个失败者的名字在替换。
  在杨祖武看来,累计投入了几十亿元的中国职业足球是典型的“广种薄收”。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目的是探索通过市场化来吸引社会关注和投入,提高运动水平。但是,从这10多年的结果来看,除了大幅度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收入外,水平并没有明显改观,有特点的运动员甚至更少了。各家俱乐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足球圈的假球、黑哨、赌球等丑恶现象猖獗。因此,杨祖武说,评价“职业化”的得失,只能得出目前所谓的“职业足球”都是广种薄收的“不合格工程”的结论。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