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济宁新闻 时政

公共文化服务“摆”到群众家门口

日期: 2011-12-20      作者: 记者 王德琬 通讯员 刘凤来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记者 王德琬 通讯员 刘凤来 报道
  本报济宁讯 “现在出门不过5分钟就到活动室,不仅能练球打腰鼓,还能在图书室看书。”12月14日上午8点,家住济宁市中区越河街道武胜桥社区的吕文华,又早早地来到社区综合服务大楼的活动室,和几十个队友一道练起了柔力球。她告诉记者,在2008年综合服务大楼建成前,她每天都得步行30分钟,和同伴去太白广场活动,而现在“可省事了”。
  据了解,越河街道社区综合服务大楼配备有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面积近300平方米,拥有6000多册图书和十几台电脑,成为整个越河街道的“公共文化场所”,附近的居民都来这休闲放松。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素云介绍说,如果以这里为中心,那么10—15分钟的距离半径范围内,将有2万多名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
  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这也考验着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日,济宁市委全会作出决策,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构建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济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12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5个。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包括市级馆1个,县级馆10个;其中国家一级馆4个。先后投入660万元,用于运河音乐厅的装修建设。济宁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已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市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
  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表示,构建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弘扬济宁文化、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共享文化GDP的关键所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要保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正常运转。目前,市级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建设相对滞后,内部功能不全;乡镇和村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场所建设建设标准差异很大,均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各级文化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今后要在加强场所建设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其内部设施配备、规范服务制度等问题,使其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文化服务场所。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