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 国内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曝光、新西兰国家通讯社倒闭、全球纸媒纷纷探索数字化转型

传媒:风往何处去

日期: 2011-12-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2011年国际传媒业盘点
2011,中国“微博之年”
  2011,可以说是中国的“微博之年”。从没有一年像这一年一样,众多新闻事件始于微博、发酵于微博、扩散于微博。
  这一年,中国许多社会焦点新闻报道的第一来源都是微博。
  有这样一个趋势:因为微博的产生,因为大量的网民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新闻人物的报道本身开始由“自媒体”或者是用户自己完成。
  传统媒体的责任更多的变成了这样一个角色——更多地解释新闻,更多地作深入的调查。
  在微博时代的巨大冲击下,全球传统媒体,国际传媒产业何去何从?
  窃听丑闻敲响传媒警钟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双刃剑”的另一面是: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利用新技术手段非法获取重要信息,令“无冕之王”的荣誉蒙羞。
  最突出的例证是今年7月因为窃听丑闻曝光而不得不跟广大读者说再见的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该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以及英国镜报集团旗下的多家报纸也被卷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为挖“猛料”采用“非正常采访手段”,一直是新闻伦理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卷入“窃听门”的英国报业再次为全球新闻业敲响了警钟:当媒体以“瞭望者”的身份“监督”社会方方面面的动态时,谁来监督媒体?
  新闻业欲彻底根治以“窃听”为代表的“行业疾患”,有赖于媒体和记者对言行的自我约束。传媒业如果不能成为洁身自律的典范,在监督别人时就无法做到问心无愧。
通讯社:生命力如何延续?
  数字时代,全球通讯社行业不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全力以赴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艰难和曲折可想而知。
  今年8月31日,拥有132年历史的新西兰报联社被迫关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球舆论的关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新西兰国家通讯社,为何只剩40余名员工、20多家用户,最后不得不关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互联网对传统通讯社业务冲击强烈,报联社应对不力;其二,澳大利亚费尔法克斯和APN两大新闻集团强势入侵,搅乱了原本和谐的新西兰新闻业;其三,被迫放弃共享模式的报联社自力更生,但影响力骤减,陷入经营困境,最大股东撤资。
  报联社的关张不能不引发人们对于前景的忧虑:通讯社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思路,减少对媒体用户的依赖,开展多元化经营,更多地直接面对终端受众也许是通讯社未来的方向。
报业:探索新的内容销售模式
  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内容销售模式。新闻网站设立“收费墙”的探索仍在继续,怎样更好利用平板电脑平台和社交网络媒体是新的议题。
  今年,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独立报》网站分别推出收费阅读计划。至此,新闻网站收费形成三种模式:一是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内容创造价值”模式,由于这两家媒体集中于金融领域,内容具有高附加值,因此订阅收入稳定增长不难解释;二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读者精英化”模式,该报在实施严格的“收费墙”后失掉了90%的网络读者,但该报相信留下的都是精英;三是《纽约时报》和《独立报》的“尝试阅读”模式,即提供20篇免费阅读文章,对其他文章进行阅读收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报业新闻网站有许多新增流量是社交网站带来的。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共享新闻建立新的内容销售模式?报业还在酝酿之中。   (据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