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首善之区 青岛市南

日期: 2011-11-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这里,是青岛百年历史的发源地,青岛的历史有多久,她就有多久;这里,是青岛栈桥、五四广场、八大关等著名景区的坐落地,古典浪漫的欧陆风情和现代时尚的都市华彩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里,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和大部分中央、省驻青机构所在地,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让她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青岛市核心区的时代重任;这里,是2008年奥帆赛场馆所在地,美丽的奥帆中心和海面上的点点白帆让她被世界关注。这里就是正在向着建设青岛市“经济结构最优、城区环境最美、社会秩序最好、居民素质最高、发展潜质最大”的“首善之区”战略目标奋进的青岛市市南区。
  2009年初,青岛市市南区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如今市南区经济平稳增长,城区环境整洁优美,均等化优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全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居民素质呈现蓬勃昂扬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极大的发展潜质。
 经济结构最优  ——建设服务业聚集发展高地
  市南区位于青岛市区南部滨海一线,面积30.01平方公里,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作为青岛市的核心区,市南区还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在建设首善之区的过程中,市南区抓住山东省、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机遇,立足自身实际,致力于高标准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在纵向上着力培养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横向上立足市南区不同区域发展要素条件,打造了西部“青岛国际航运服务区”、中山路“百年老街商业旅游区”、八大关“欧陆风情文化休闲区”、东部“国际金融商务核心区”、浮山湾“奥帆文化旅游区”和慧谷“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区”等六大服务业功能区。
  目前,市南区总部企业达到129家,约占青岛市47%,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37家,占青岛市90%以上,全市23家外资金融机构全部入驻市南区,香港中路“青岛金融街”及周边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代表的十余座金融专业商务楼宇。市南区是2008年奥帆赛场馆的所在地,奥帆赛的成功举办使市南区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美誉度,青岛奥帆中心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内首个“国家滨海旅游休闲示范区”。2011年前三季度市南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12亿元,占青岛市40%。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进一步拉动区域消费增长,拥有奥帆中心周边高端商圈、中山路百年老街、时尚闽江、佰优坊等特色商业街区,评选出“百家文化餐饮名店”服务品牌,有力带动了行业发展。
  2011年前三季度市南区实现生产总值466.2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6.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68亿元,进出口总额过百亿美元。市南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和“中国文化餐饮示范区”,以及山东省首个“中国金融生态区”和唯一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十强区”、青岛市唯一的“中国最佳投资价值区”。

 城区环境最美   ——装扮最美“城市客厅”
  市南区拥有蜿蜒优美的海岸线、国内少有的“山、海、城”相交融的城市风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中西合璧的欧陆古典建筑与现代化高楼大厦相映衬,构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特色,是青岛市最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栈桥、小青岛、小鱼山等景区均位于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看青岛就是看市南。
  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市南区对环境打造有着精益求精的标准,响亮提出了“环境就是生产力,打造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致力于建设国际化、花园式、生态型美丽城区,精雕细刻城区环境。自2008年以来,市南区共投入城市管理资金10亿元,围绕“路要平、灯要明、树有型、绿色浓、墙面新、角落净、山头美、海水清、广告规范、色泽鲜明、广场庭院如客厅”目标,大力实施“净化、美化、亮化、绿化、硬化”工程,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城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为把市南区打造成青岛市真正的“城市客厅”,市南区一直坚持长效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投资400万元,建成了青岛市首个区级数字化城管平台,以信息化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出了“举手之劳换来城市之美”、“我的环境我打造”等理念,倡导全民参与环境建设。
  通过“精雕细刻”,市南区扮靓了“环境最美”这张城区名片。如今市南区环境整洁优美,成为整个城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力。
 发展潜质最大   ——首善建设发展无限
  一个区域的发展不仅要看今天,更要看明天,不仅要看已取得的成就,更要看其发展潜质。
  从2008年起,市南区打出了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的“组合拳”,以夯实基层基础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过三年多的社会管理基层基础改革实践,市南区已构建起以高标准社区管理服务阵地为载体,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党的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无缝衔接为保障,“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基础牢,事业兴,通过基层社会管理改革,市南区已经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凝聚力,为首善之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南区寸土寸金,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保持经济的高效发展,市南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培育高端服务业作为着力点,突出“高、精、尖”,重点发展国际金融、全球物流、高端中介、知名总部和精品消费等高端服务型经济业态,强化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致力于将市南区打造成为山东半岛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国际商务核心区。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4家在此设立了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2010年,市南区被授予全国首家“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称号。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已成为市南人的共同追求、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市南区将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世界眼光谋划发展,以国际标准做好工作,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努力沿着高端化、智力化、国际化方向提升,为建设“幸福青岛、宜居城市”作出突出贡献。一个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山东半岛现代化国际核心区欢迎您的到来。
  
 居民素质最高   ——让文明之风成为主流
  首善之区首先要有首善之民,居民素质是首善之区建设的灵魂。当一座城市拥有了高素质的居民,这座城市就有了灵魂,有了张力,有了无穷的生机。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历史文化名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辖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省级以上科研机构达到14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南人。市南区围绕“居民素质最高”的总要求,启动了“居民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市南区实际制定了青岛市首个《居民素质基本指标30条》,从思想素质、技能素质、健康素质等细节入手,引导居民提高个人素质,争做文明市民。
  全面实施国学教育、爱我家园教育等五大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我做文明小市民”、“职业道德教育”等五大活动,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了居民坚定的思想素质;在青岛市率先开展“社区居民实用性培训”等专项技能培训、举办“成功创业在市南”等技能竞赛,积极倡导终生学习,提升了居民良好的技能素质;实现全区户外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全覆盖,倡导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居民健身运动,引导居民树立“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理念,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坚持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的身体素质。
  市南区在全面深入提升居民素质的过程中,致力于打造一个恒久文明的城区,有力地增强了市南区的软实力,被山东省评为“省级文明区”、“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为青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突出贡献。
  社会秩序最好
   ——让百姓生活和谐安定
  社会秩序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市南区始终认为要实现“社会秩序最好”目标,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体现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体现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上,确保和谐的生活秩序、稳定的治安秩序和安全的生产秩序。
  市南区坚持“感情贴近群众、利益惠及群众、政策激励群众、干事为了群众”的理念,扎实为民办实事,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敬老爱老”工程、“社会帮扶救助”工程、“一刻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工程、“均衡教育”工程等民生“心”政,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源头上预防了矛盾纠纷的产生,确保了和谐的生活秩序;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为全区所有社区配套建设基层综治工作中心、社区综治工委和社区警务室,实现治安防控力量的全覆盖,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了稳定的治安秩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有效避免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安全的生产秩序。
  市南区以建设社会秩序最好的首善之区为目标,扎实推进平安市南建设,圆满完成了奥帆赛、中国海军节等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成为青岛市唯一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城区,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平安山东建设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本版主要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