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春秋鲁长城发现之旅

日期: 2011-1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鲁长城遗迹
  □ 邢业友 陈巨慧 刘程程

  在莱芜市南部山区北侧的各山口要道上,至今仍残存着一些古城门与古城墙遗迹;在与之相连的各山头制高点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城堡、营盘、瞭望口、烽火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它们究竟是何种建筑?是何代产物?又是何人所建呢?这些谜团,一直困惑着当地的人们。
  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莱芜市文物办协同山东大学共同对这些城防工程进行了细致的探查,经过谨慎地分析研究,证实了齐鲁之界上鲁长城遗迹的客观存在,并将其暂定为“疑似鲁长城”。基于此,为进一步探究鲁长城遗迹的构筑年代以及历史背景,自然会出现以下几种疑问:
  春秋时期的“齐鲁之界”是何时何因,由牟汶河北部山区的齐鲁故界退缩至牟汶河南部山区的呢?其间,齐鲁两国难道没有发生任何侵讨与抵御的举措吗?
  鲁国要完成鲁长城防线及其内侧的数座城防工程,必须征用成千上万的丁夫,这种兴师动众的国家行为,在鲁国的编年书《春秋》中,难道会避而不提吗?

  □《春秋》对鲁长城防线的记载,会不会被鲁长城防线上的其他城防工程取代了呢?

  破解这些疑问的唯一途径,就是对《春秋左传》、《史记》以及《东周列国志》中的相关记载进行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从中寻找相关的史料依据。为此,重新对春秋时期发生在鲁国北部边界附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已成必要。
  鲁国“汶阳之田”的复失,导致齐鲁之界南移至牟汶河一线。
  公元前659年,《左传·僖公元年》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这说明,鲁僖公即位之后,将“汶阳之田”分封给了当时的鲁相季友。这“汶阳之田”指的就是与齐地接壤的牟汶河上游以北的土地。
  时至公元前611年,《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公有疾。”正当鲁文公重病在身之时,外患接踵而至。《左传·文公十七年》曾有“齐侯伐我北鄙”的记载。次年,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即去世。鲁文公十七年的这次“齐侯伐我北鄙”,其后果到底如何?《春秋左传》中却隐而未提。其实,在这次侵伐中,“汶阳之田”被齐国侵占了。这也是有史料依据的。鲁文公病逝后,次年正月,鲁宣公即位。五月,鲁宣公就前往“汶阳之田”上的“平州”(泰山牟县西)拜会齐惠公,“事毕,宣公辞齐侯回鲁”。这是《东周列国志》中的记载。《左传》中也明确记载了“平州”拜会的目的,即“会于平州,以定公位”。以上史料证明,此时“平州”所在的“汶阳之田”,已经隶属于齐国了。
  伴随着“汶阳之田”的失陷,齐鲁之界也就南移到了牟汶河一线。唇亡齿寒,这时的牟汶河南畔便成了鲁国的北部边陲,这也就为其后发生在“鲁北之鄙”的事件确定了区域范围。

  □“龙山城”遗址的发现,证明鲁长城防线形成于“龙山城攻守战”之前。

  齐国侵占“汶阳之田”后,鲁国的北部边陲相对平静了二十来年。至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也开始了对北鄙的侵伐。《左传·成公二年》载:“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取龙,遂南侵及巢丘。”最后,鲁军守城将士全部战死“龙山城”。这就是春秋史上“龙邑”攻守战的主要经过。
  从此次“齐侯伐我北鄙”的史料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平阴”与“龙邑”相邻,且“平阴之地”在北,“龙邑之地”在南,两地都在牟汶河以南的鲁之北鄙;龙邑大战时,龙山城有城门、城墙等完整的城防工事;有“龙山城”必定有“龙山”,齐军历时三昼夜才攻克石筑的龙山城,不会倒塌或毁损得毫无踪迹。这是我们现在寻找“龙山城”遗址所具备的三个重要条件,缺一不可。
  在今牟汶河南四公里处,有一座青龙山,青龙山成西南东北走向,龙首探进西面的峡谷,龙尾甩向牟汶河南畔。由于青龙山的脊背上遗留多处围堡与营盘,因此,又叫“大盘顶”。现存于青龙山东南侧的古城墙与北城门、西城门遗址,以及两侧山头上的十多座围堡,均有迹可循,古龙山城的轮廓清晰可见。这些原始遗迹的存在,完全符合史料记载的“龙山城”古战地的三大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史料的中断,悲壮的“龙山城”守卫战旧址早已被历史尘封。于今,“龙山城”的城墙,只留下了“围子墙”之名;“龙山城”所在的山峪,也只留下了“乱峪”之名;峪中的山村,从前曾长期叫“乱峪庄”,现同时也叫“五龙庄”。之所以叫“乱峪”,其实就是“战乱之峪”的简称。在“围子墙”与“乱峪”之名中,仍留有当年“龙山城大战”的印记。这充分证明,“龙山城”古战地非此地莫属。从现存的古城遗址来看,“龙山城”仅仅是构筑在鲁长城中段内侧的数座古山城之一。这也从客观上将“鲁长城防线”的构筑时间推向了“龙山城大战”之前。

  □基于“平阴之地”的发现,继而发现了“平阳城”。

  前面已提到,“龙山城”并不是一座孤立之城。因为,在“龙山城”西城门之下的深谷中,还坐落着一座两倍于“龙山城”的“无名古城”。该城与“龙山城”紧紧地连为一体,二者形成连环城。
  那么,该城又是什么城呢?当年齐军在进攻“龙山城”之前,为什么未攻处于突前位置的“无名古城”,而选取围攻“龙山城”呢?《东周列国志》中记载,齐顷公率兵攻打“龙山城”是“由平阴进兵,直至龙邑”的。从中可看出,当时的“平阴之地”就在龙山东西的群山与牟汶河之间。自古以来,山前为阳,山后为阴。有“平山”方有“平阳”与“平阴”。既然“平阴”的南面有“龙山”和“龙山城”,而与“龙山城”并列在一线上的“无名古城”,也就同样处于“平阴”的南面。基于三者之间的方位关系,“无名古城”也具有了处在平阳位置的可能。为严谨起见,尚需在龙山以西的“无名古城”与“平阴”之间,寻到具有“平山”形貌特征的山峰,才能判定“平阳”的位置。
  在“龙山”以西的“无名古城”与“平阴之地”之间,有一座云台山。该山是牟汶河西南山区最高的山峰,也是历史文化名山。云台山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多次易名,其中有史料可查的依次为:龟山—龟寨山—聚圣寨—寨山—云台山。该山最突出的形貌特征,是山顶近似一座椭圆形大平台。平台东面下一级又探出一山嘴形石崖,酷似乌龟的头部,而山顶的椭圆形平台,又恰似乌龟的背壳。从山前、山后远远望去,就像一只探首东望的乌龟,这就是龟山的由来。每逢阴雨连绵的季节,云雾腾绕于山顶平台。这又是后来云台山的由来。这样,云台山的前身龟山完全具备了“平山”的形貌特征,龟山又恰好介于“无名古城”与“平阴”之间,三者成前、中、后排列。它们三者的客观存在,充分证明:龟山的前身,就是在历史上早已迷失了的“平山”;而龟山之阳的“无名古城”,正是一直无考的“平阳城”;“平阴之地”就是后来龟山北面的“龟阴之田”。这绝非是方位上的巧合,这也正好为史料中的间接记载提供了实据。
  至此,《左传·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记载的“冬,……城平阳”中的平阳城,在沉没于史海两千多年后,终于浮出了水面。历代探索者一直追觅的“平阳城”,也终于有了下落。
  古“平阳城”坐落在平山与峪门山之阳的峡谷之间,南北长4公里,中间最宽处2公里。整座城防工程,由五座城门、大小十余座围堡组成。南城门位于奉皇上东麓与笔架山西麓之间一条横沟的北侧(今莱城区牛泉镇绿矾崖村南),至今,当地村民仍将此沟南面叫“南门外”,将此沟北面叫“南门里”。北城门在“平山”与“峪门山”交错处的皮狐崖上。沿崖而上“峪门山”的城墙以及山顶围堡群,至今尚存完好。东山口、西山口以及东北山口城门,分别建在平阳城两侧的山道口上,其中东山口城门,也就是“龙山城”的西城门。因平山是平阳城的制高点,修筑在平山顶峭壁上的“平山城堡”共设有三座城门,它成为鲁长城防线上最高、最险的城堡,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居高临下的“平阳城”与“平山城堡”,易守难攻,足以使来犯者望而却步。这就是当年齐顷公率兵“从平阴进兵”未攻“平阳城”,而选取攻打“龙山城”的原因之所在。

  □鲁长城防线的起建与“城平阳”同时起步。

  文公十七年(公元前610年),当鲁国的“汶阳之田”再次被齐国占据以后,面对强齐,鲁国无力收复“汶阳之田”。而区区牟汶河又难以形成齐国南侵的天堑,牟汶河南部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此情势下,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国土的再度丢失,已然成为鲁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牟汶河南部群山绵亘,是牟汶河平原南面的制高点,也是其南侧柴汶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如果齐军占据了这一战略要地,其南面的柴汶河平原也将无险可守。此处的平阳谷,南通雁翎关,是雁翎关北面的主要门户,也是这一战略要地中段的唯一孔道,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左传·宣公八年》记载的“宣公八年,冬,城平阳。书,时也”业已证明,鲁国当时修筑的城防工程,就是先从这一要塞部位开始的。这不仅仅是合于农闲之时令,更重要的原因是合于时局的。这也说明,鲁国是在离牟汶河防线尚有四五公里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开始在牟汶河南部山区修筑鲁长城防线的。
  从鲁长城防线现存遗迹的布局与走向来看,平阳城的北城墙,就在鲁长城中段的主线上,是鲁长城防线的代表性工程。这证明鲁国是在借助天然屏障“城平阳”的基础上,分别向东西延伸,继而形成了一条城门连城墙、城墙接山崖、山头设围堡,疏而不漏、迂回百里的鲁长城防线。其特点是依山就势,因地设防,山、墙、堡形成一统,似断非断,极具防御之功效。
  防御历来是弱国的本能,鲁长城就是这种本能的产物。鲁长城防线,从公元前601年到公元前500年,为鲁国履行了长达百年的防御使命。直到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会盟”之后,鲁国又收复了鲁长城防线以北的所有失地,齐鲁之界才又回到了齐鲁故界。从此,它就在曾经的齐鲁界上默守着那段历史了。
  鲁长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有史可考的、最原始的山岭长城。它的发现,将我国的长城史推进到了春秋中期。可以说,对鲁长城防线起建时间和历史背景的探明,以及对“龙山城”、“平阳城”等春秋遗迹的证实,将会弥补两千多年来“只见史书记载,而无实处可寻”的历史空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