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 发现

■往事回眸1961年4月16日,“华8井”试油求产,正式宣告了“中国华北无油论”破产。

从“华8井”走向“胜利”

日期: 2011-09-13      作者: 魏东 王红军 葛明军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石油职工发扬大庆精神,人拉肩扛,安装设备
  1966年,钻井32120队吊装钻井现场
  胜坨会战工委祝捷大会
  □ 魏东 王红军 葛明军

  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最初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了“华8井”,才有了胜利油田。它是华北平原第一口见油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发现井。
  “华8井”在1961年2月26日开钻,4月16日试油求产,正式宣告了“中国华北无油论”的破产,并以其历史性突破载入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日前,记者走进“华8井”,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当年的一口出油井如何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
从“华1井”一直到“华8井”
  新中国成立之后,“贫油国”的帽子依然没有摘掉。国家主席毛泽东深知石油的重要,他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表示,“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十分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勘探工作。”然而,一些所谓的外国专家断言:在渤海湾地区找石油“恰恰是最没有前途的”。他们认为,中国的华北平原没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海相沉积,而且又广泛分布着火成岩和变质岩,是不可能生成石油的。
  在新中国技术装备较差的条件下,面对茫茫平原和外国专家的断言,找油从何入手?1955年,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的专家们联合组成石油地质委员会,他们反复讨论、仔细研究,最终对华北平原的勘探统一了认识,决定先找“隆起带”。
  于是,华北平原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首先选在了沧县隆起南端的南宫明化镇构造上。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32120钻井队在1956年12月26日开钻,1957年11月30日正式完钻,进尺1936.5米,但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任何油气。
  由于“华1井”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勘探开始从“打隆起”转到“打坳陷”的新阶段。1958年,钻井队挥师南下,先后在临清和开封两个坳陷打完了“华3井”和“华2井”,依然没有油气显示。钻井队只好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南下,在太康隆起打出“华5井”;一路挥师北上,在临清坳陷打完了“华4井”和“华6井”,仅有少量油斑砂岩。
  这怎么办?在3年时间里,从北打到南,再从南打到北,始终没有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华北平原到底有没有石油?这时,一个偶然的发现激起了地质工作者的信心:渤海海面发现漂浮油苗。为此,华北石油勘探处和华东石油勘探处联合成立油苗调查组,从大连出发沿着海滩查找油苗,每发现一星一点都仔细地采集起来,行程1000多里,终于揭开了海上油苗的真相——油苗来自渤海湾本身,推测是地下油层在运移过程中流至海面所致。
  于是,从1960年开始,勘探工作又从西部坳陷转移到东部坳陷。1960年初,华北石油勘探处挥师济阳坳陷,在沙河街构造上打了第7口基准井“华7井”。与此同时,地质部华北石油普查大队在林樊家构造上打了惠深1井。结果,两口井都在新地层发现含有大量生物化石,暗色泥岩有机含量达1.836%,是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从而证实了济阳坳陷不但不是“火成岩发育区”,而且具有优越的成油条件,有着良好的找油前景。
  1960年10月,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上,许多专家认为东营地区构造好,沉积岩厚度大,可以作为找油的突破口。于是,“华8井”井位定在了当时的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1961年1月26日正式开钻,从此揭开了华北平原找油的新时代。
“茅房”草屋里的第一次婚礼
  1960年底,刚刚打完“华7井”的32120钻井队,就投入了抢上“华8井”的战斗。从“华7井”到“华8井”,有着200多公里的路程,也没有一条公路可通,中间又有黄河阻拦,在缺少必要的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井架设备搬运是非常困难的。
  一部井架45米高,有40多块大角铁,每块200多公斤,光天车就有两吨重,而当时只有一台手摇绞车、一台15吨的道链,要将井架立起来谈何容易?许多设备都是靠人拉肩扛。最难的是井架底座,没有吊车,只好十几个人一起上,一点一点地摆正位置。上边的角铁都是靠手摇绞车摇上去的,但由于吃不饱饭,职工实在是又饿又累又乏,有的摇着摇着就晕倒了。
  当时,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生活都很困难。而在被称为山东“北大荒”的东营地区,只有一座座小土房子坐落在荒碱滩上,周围没有树,也没有水,更看不到一片庄稼地,只有一片片枯黄的芦苇和黄蓿菜。
  有一天,钻井队工人摇到半空就摇不动了。这时,正好有一辆拉着胡萝卜的毛驴车经过,大家眼巴巴地瞅着。队长心里明白,这是职工太饿太累的原因。为了尽快拿下这口井,队长只好硬着头皮上前拦住了毛驴车,希望能给几个胡萝卜填填肚子。老大爷看到石油工人饿得干不了活,就从车上扒拉下了一小堆,队长拿着一个一个地分下去……
  对于当时的生活,时任东营试采指挥部机厂技术组长的顾心怿表示,当时供应的大都是地瓜干,在最困难的时候每天抽人去挖野菜、找草籽,然后和谷糠、麸皮混在一起当饭吃。“走进老百姓住的房子一看,又矮又潮。有的职工住在老百姓腾出的房子里,有的只能住牛棚、猪羊圈,基本上是‘秫秸檩子秫秸梁,秫秸顶子秫秸墙’,根本无法遮风避雨。”
  对此,胜利油田运输总公司退休职工张志钦回忆说,当年东营石油会战后,他在前线主持举行的第一个婚礼,是在“茅房”草屋里进行的。当时,由于东营地区石油勘探会战刚刚拉开序幕,汽车队的小赵三次推迟婚期后,女方千里迢迢送女儿来成亲。
  结婚的事儿好说,但婚礼后洞房怎么解决?最终,房东王大娘说:“你们不嫌弃的话,就把我家门口多年没用的那个茅房(厕所)腾出来,里面放的柴火搬放到院里,再打扫一下,漏洞、裂缝用泥巴糊一糊,地下用土填平行不行?”
  小赵夫妇都同意了,但张志钦感觉非常抱歉,对他们说:“太委屈你俩了,茅房当洞房,可实在没法。等找到大油田,建设好了,我给你们要一套高楼大厦的房子,我再给你们补办一个坐上大花轿,有乐队吹奏着、放着鞭炮的隆重婚礼……”
“忘不了那块指头肚大的油砂”
  就在这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32120钻井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工作上谁也不甘落后,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找到大油田。
  1961年1月26日,“华8井”正式开钻了。由于全体职工的严细认真,“华8井”在3月初钻至1100多米。当第一筒岩芯取出来后,地质技术人员初步测定这是油层的盖层。到3月5日取第二筒岩芯时,大家都在井场焦急地等待着取芯结果,一块0.45米长的岩芯被慢慢地挤了出来褐黑色的油砂,红红地往外流油,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时,地质技术员贾中惠迅速找来一个瓶子,小心谨慎地拣了一块砂样装了进去,又系上一条红绸子,郑重地写上了“华北地区第一块油砂”的字样,连夜送到了济南。
  时任地质综合队队长的帅德福回忆说:“我对发现油砂的情况作了具体了解,便在当天返回济南。之后,我又陪华北石油勘探处党委书记孙竹、主任地质师安培树,一起把油砂直送北京,向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汇报。他们高兴极了,拿着放大镜不停地端详。余秋里部长还风趣地说:‘这个小宝贝,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得多喽!’”
  帅德福说:“当时大庆石油会战正搞得如火如荼,华北探区又发现了一块油砂,无疑为我国石油勘探区域大拓展增添了一缕曙光。之后,‘华8井’的有关资料每天都要向石油部电报,石油部时刻关注着这口井的新进展、新发现。”
  1961年4月16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根据地质解释的油层情况,32120钻井队对“华8井”进行射孔,在井深1207.8米至1630.5米井段射开8个油层,一条油龙从1000多米的地下喷涌而出。经测定,“华8井”日产原油8.1吨。它不仅打破了“华北无油”的种种论调,更为在华北地区找到大油田实现了突破。
  1962年9月23日,“营二井”喷出高产原油,日产原油555吨。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为此,华东石油勘探局东营办事处被石油工业部任命为“九二三厂”。1963年10月25日,“坨7井”在沙二段试油,从而发现了济阳坳陷内最大的油田胜坨油田,为组织胜利油田会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71年6月11日,中共山东省委同意将“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