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来自联系点的报道

评论员迷你公交当“副驾”

日期: 2011-09-06      作者: 孙秀岭 于岸青 张德春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编者按 
  基层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到基层去,到新闻工作的源头去,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调查事实真相,伸张社会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这样的新闻理念正在成为本报编辑记者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本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
  以“深入基层做精品新闻”为主线,本报的编辑记者开始分期分批奔赴新闻工作的源头接地气,在膝促膝的沟通中体察民情,在心贴心的交流中了解民意,真心实意地为群众鼓与呼。本报正在开设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精品大赛”栏目,将推出更多反映民生的优秀新闻作品。
  根据活动安排,本报编辑部各部门、记者站确立了各自的联系点,铺下身子“蹲点”,沉下心来调研,体察民生疾苦,回应百姓关切,解决群众忧难,让新闻报道饱含质朴情感,散发泥土芬芳,一组“来自联系点的报道”将陆续与读者见面。今天推出的是本报理论评论部深入联系点采写的新闻报道。

  □ 孙秀岭 于岸青 张德春
  
  黄色瘦长的迷你型公交车——“迷巴”,穿梭于聊城的小街小巷(右图),一直开到百姓家门口,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百姓的私家车”。9月3日,本报评论员赶到聊城,坐上134、138、235和437四路公交车做助手、当“副驾”,在胡同里感受“迷巴”的魅力。
评论距生活有多远
  年轻评论员任宇波被分到437路“迷巴”,整洁的车内环境,让他精神一爽。
  车到蔬菜市场站,58岁的王新华左手提着韭菜和土豆,右手提着菜花和牛肉上了车,任宇波赶紧站起来让座。王新华说,以前坐公交车,出门得走十多分钟,很不方便,现在,无论是买菜,还是送孙子上学,出了家门就上车。
  车厢里,人头攒动。听说卢伟是大众日报的,几位老人围了过来,78岁的王文豪老人说:“我这把年纪,没车走不了多远了,过去只能在家门口转悠。现在可好了,‘迷巴’开到胡同里,我常常到汽车总站、百货大楼玩,在那些地方,还认识了很多老家的人。”
  兴华路口,本报评论员于岸青把一位行动蹒跚的大娘搀上车,然后又给老人找座位坐下,车辆缓缓启动。“这车好啊。”62岁的吴玉凤说。
  过去聊城只在主干道路设公交车,而从小区到主干马路,短则五六百米,长则几公里,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出门办事上学很不方便。为此,聊城公交专门设计了车宽仅2.1米的“迷巴”,直接开到居民家门口。
  在一切为民的方向上行驶,“迷巴”消灭了“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与民零距离。以人为本做新闻,我们党报评论与百姓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距离?
贴近贴心才得真功夫
  慢,是“迷巴”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条不足5米宽的胡同,路两侧挤满了卖早餐、水果蔬菜的三轮车和手推车。看到对面驶来的银色轿车,437路司机崔巍把车停了下来,等到轿车顺利通过,她才缓慢地启动汽车前行。
  “对我们来说,安全驾驶有多重含义。”停车间隙,崔巍对任宇波说,“既要礼让三先,
不刮不蹭,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冒进,做到安全行驶,更要考虑车内老人多,慢启动,慢停车,慢行驶,决不能急刹车,同时还要考虑胡同特点,雨天遇到洼地,要等行人、自行车过去才能慢慢开过去,以免激起雨水溅到行人。”
  “老胳膊老腿,慢点安全,慢得贴心。”在134路上,不少老人对于岸青这样说。
  “迷巴”是个好举措。公交公司并不因为亏损大、乘客少而忽视管理,相反,他们特别根据乘客或老或少的特点,要求驾乘人员慢开、体贴,把服务具体到每位乘客身上。
  这样的“慢”功夫,是把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的“真功夫”,写好评论何尝不是如此啊!
读懂民生是根基
  老人和孩子,是“迷巴”的主体乘客。
  在四条公交线路上,随着乘客刷卡,“老年卡”“学生卡”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对老年人,国家有专门的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学生卡,是半价收费。138路司机陈玲介绍,跑一天车,一半以上是免费,三分之一是半价,都说公交赔钱,但没有比“迷巴”更赔钱的。
  事实也如此。我们从聊城公交集团了解到,政府投入近500万元购买的40部迷你公交车,一年运营160万公里,老年人和学生刷卡40多万次,去年就亏损272万元。
  置身于老人之中,看着众多笑脸,卢伟有着“异样”感受:“迷巴”赔钱不少,但老百姓受益,公共服务就应该这样做。
  鼎顺花园南门,138路运行的终点站,乘客们从车上鱼贯而下,司机陈玲搀老人,扶小孩,嘴里不停地说:“请慢点走。”人们朝她微笑,向她招手,最后下车的是精神矍铄的周老先生,他拉住本报评论员孙秀岭的手:“这样的好事,应该好好宣传!”
  干理论评论工作,讲得最多的是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不能靠高谈阔论,需要的是扎实而具体的努力。一天的公交体验,时间很短,认识也很肤浅,但有一个道理越来越清晰,真正的公共话题在基层,最美丽的风景也在基层,深入基层,读懂基层,读懂民生,才能干好理论评论工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