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助力乡村振兴——

把实事办到农民心坎里

2021-04-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李文振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扶贫车间的项目落地后将为村里提供80个工作岗位,每个岗位一个月能挣到3000到4000块钱,一年下来能为村民增加300多万元收入。”日前,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讲述身边的扶贫故事”活动现场,临沂市莒南县坊前镇石门村村支部书记乔世任向大家介绍了村里前不久与一家家纺企业签下的这笔“大单”。他所说的扶贫车间正是曲阜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量身打造的“造血”产业项目,旨在巩固扩大脱贫成效。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主动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资源等优势,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乡村振兴第一线,献良策、出实招,彰显大学担当、贡献教育力量。
“特派工作队”精准对接
  “咱们曲阜师范大学帮包的4个村1000多户近2000名贫困人口完成脱贫,这让我们感到特别自豪。”在“讲述身边的扶贫故事”活动现场,王慕东作为曲阜师范大学驻坊前镇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向大家晒出了工作队两年来的脱贫攻坚答卷:完成4个省定贫困村200户的危房改造,引进扶贫产业项目资金930万元,协调争取资金230万元用于900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生产路近10公里……
  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再到万名干部“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攻坚行动……2012年至今,曲阜师范大学遴选一批又一批精锐力量,奔赴泗水、莒南、平邑、梁山、鱼台、汶上等地,发挥好学校“特派工作队”的作用,与基层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线并肩作战。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在莒南县朱家洼子村,王慕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在驻村四个月之后结束了该村党支部十八年没有发展党员的历史,为基层党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优化了人才梯队。
  “村民有所急,我们有所应。”在汶上县庞楼村,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卢国强带领“四进”工作组了解到村里主推的乡村振兴项目“千亩茶园”由于经验不足、技术短缺而进展缓慢,迅速发挥专家人才库的优势联系农业专家直接到田间地头“问诊开方”。
  在莒南县胡家崖村,曲阜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魏伟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校师范教育的办学优势,组织师范学子下乡义务支教,开展常态化教育帮扶。
  这些“特派工作队”既当“尖兵”,在扶贫一线深挖致贫根子、勇蹚脱贫路子,又做“联络员”,架好校地桥梁,引导学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真正干在实处、办好实事。
“专业智囊团”上门服务
  “最近我们协助日照市设计了文旅产业的‘十四五’相关规划。其中,我们非常注重乡村地区的发展,为此专门下到村里去调研。”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师武传震目前是学校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精品旅游)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武传震在教学工作之外经常走乡串户、跋山涉水,给不同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出主意、拿方案。此前,他参与编制了莒县大石头河北村国家级贫困村旅游扶贫规划,该规划荣获山东省乡村旅游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师生的参与下,大石头河北村已经实现全部脱贫。
  “自带干粮上门服务,能为村子带来看得见的变化,让我们感到非常光荣。”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石峰副教授曾参加国家级贫困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带领研究团队为临沭县前塘村量身打造了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规划。
  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仅仅是曲阜师范大学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乡村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到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专项研究;从生命科学学院组建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到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持续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经济学院关注食品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到音乐学院、传媒学院下乡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曲阜师范大学近年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不同学科的专业研究优势,并盘活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力量,组织师生对接基层、走进一线,找准结合点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我们要发挥好人才智力高地的优势,善于走出去、沉下去,在主动服务中创造社会效益、赢得社会声誉。”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表示。
  □ 本报通讯员 李文振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扶贫车间的项目落地后将为村里提供80个工作岗位,每个岗位一个月能挣到3000到4000块钱,一年下来能为村民增加300多万元收入。”日前,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讲述身边的扶贫故事”活动现场,临沂市莒南县坊前镇石门村村支部书记乔世任向大家介绍了村里前不久与一家家纺企业签下的这笔“大单”。他所说的扶贫车间正是曲阜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量身打造的“造血”产业项目,旨在巩固扩大脱贫成效。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主动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资源等优势,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乡村振兴第一线,献良策、出实招,彰显大学担当、贡献教育力量。
“特派工作队”精准对接
  “咱们曲阜师范大学帮包的4个村1000多户近2000名贫困人口完成脱贫,这让我们感到特别自豪。”在“讲述身边的扶贫故事”活动现场,王慕东作为曲阜师范大学驻坊前镇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向大家晒出了工作队两年来的脱贫攻坚答卷:完成4个省定贫困村200户的危房改造,引进扶贫产业项目资金930万元,协调争取资金230万元用于900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完成投资8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生产路近10公里……
  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再到万名干部“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攻坚行动……2012年至今,曲阜师范大学遴选一批又一批精锐力量,奔赴泗水、莒南、平邑、梁山、鱼台、汶上等地,发挥好学校“特派工作队”的作用,与基层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线并肩作战。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在莒南县朱家洼子村,王慕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在驻村四个月之后结束了该村党支部十八年没有发展党员的历史,为基层党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优化了人才梯队。
  “村民有所急,我们有所应。”在汶上县庞楼村,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卢国强带领“四进”工作组了解到村里主推的乡村振兴项目“千亩茶园”由于经验不足、技术短缺而进展缓慢,迅速发挥专家人才库的优势联系农业专家直接到田间地头“问诊开方”。
  在莒南县胡家崖村,曲阜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魏伟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校师范教育的办学优势,组织师范学子下乡义务支教,开展常态化教育帮扶。
  这些“特派工作队”既当“尖兵”,在扶贫一线深挖致贫根子、勇蹚脱贫路子,又做“联络员”,架好校地桥梁,引导学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真正干在实处、办好实事。
“专业智囊团”上门服务
  “最近我们协助日照市设计了文旅产业的‘十四五’相关规划。其中,我们非常注重乡村地区的发展,为此专门下到村里去调研。”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师武传震目前是学校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精品旅游)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武传震在教学工作之外经常走乡串户、跋山涉水,给不同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出主意、拿方案。此前,他参与编制了莒县大石头河北村国家级贫困村旅游扶贫规划,该规划荣获山东省乡村旅游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师生的参与下,大石头河北村已经实现全部脱贫。
  “自带干粮上门服务,能为村子带来看得见的变化,让我们感到非常光荣。”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石峰副教授曾参加国家级贫困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带领研究团队为临沭县前塘村量身打造了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规划。
  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仅仅是曲阜师范大学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乡村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到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专项研究;从生命科学学院组建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到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持续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经济学院关注食品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到音乐学院、传媒学院下乡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曲阜师范大学近年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不同学科的专业研究优势,并盘活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力量,组织师生对接基层、走进一线,找准结合点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我们要发挥好人才智力高地的优势,善于走出去、沉下去,在主动服务中创造社会效益、赢得社会声誉。”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