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咋卖这么“火”

——高密市标准化蔬菜种植大棚见闻

2021-04-14 作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刘 洋

  这几天,高密市醴泉街道北志屯村标准化西红柿种植大棚内一派繁忙,村民们正忙活着采摘、分装;大棚外,前来采购的客商将车开到田间地头。“西红柿从元旦过后就开始上市了,将一直持续到6月底,目前订单很多,卖得特别‘火’。”看着一筐筐西红柿从大棚内有序送出、打包、装运,种植户张艳面露喜色。
  张艳原先在外打工,干一年活也挣不了多少钱。三年前,张艳思考再三决定回村种大棚。靠着一家三口人的勤劳,管理着两个大棚的张艳一家早已经赚回了本,并买了家庭轿车,也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我们采用绿色防控栽培技术,用正规的有机肥代替复合肥,用雄蜂授粉代替人工授粉,结出来的柿子果形好、口感好、无公害,一上市就备受青睐。”张艳边说边给记者摘了一个西红柿,咬上一口,汁多、甘甜,还有独特的清香。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地处偏远的北志屯村以前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庄,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农民收入较低。从2009年开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转变思想,牵头成立联盛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发展优质的大棚西红柿等特色种植,如今西红柿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金招牌”,成为百姓增收的致富果。
  “有机西红柿比普通西红柿产量稍低,但产品附加值和效益却大大提高了。村民建大棚还有政府补贴、贷款有政府贴息,群众看在眼里热在心里,参与大棚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北志屯村党支部书记蔡德升说,北志屯村种植大棚西红柿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这里紧邻五龙河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为西红柿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保证西红柿的品质如一,他们还注册了“北志屯”品牌商标,全村375户村民有28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实行统一引进品种,统一购置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种植户获取最大的收益。
  作为村里的第一批大棚西红柿种植户,刘伟从中尝到了甜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棚种植面积大约一亩七分地,一般栽4000棵苗,一棵结十多斤西红柿,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一个棚的产量是四五万斤。按每斤售价四块钱左右计算,除去薄膜、种子和灌溉等投入1万多元,每个棚收入10万块钱不成问题,如果一年单纯种小麦、玉米,两样加起来毛收入也就在2000块钱左右。
  北志屯村的种植户大多没出过省,可他们看着长大的西红柿,已经在全国“打卡”旅行。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北志屯村的西红柿销售也搭上了电子商务的顺风车,西红柿不仅销往青岛、济南、广州等十多个国内城市,还出口俄罗斯,销售额逐年递增。现在每天至少有6000斤西红柿销往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各大超市,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我们村现在有38个西红柿大棚,年收入4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还要增加品种,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争创全国蔬菜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让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蔡德升说。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刘 洋

  这几天,高密市醴泉街道北志屯村标准化西红柿种植大棚内一派繁忙,村民们正忙活着采摘、分装;大棚外,前来采购的客商将车开到田间地头。“西红柿从元旦过后就开始上市了,将一直持续到6月底,目前订单很多,卖得特别‘火’。”看着一筐筐西红柿从大棚内有序送出、打包、装运,种植户张艳面露喜色。
  张艳原先在外打工,干一年活也挣不了多少钱。三年前,张艳思考再三决定回村种大棚。靠着一家三口人的勤劳,管理着两个大棚的张艳一家早已经赚回了本,并买了家庭轿车,也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我们采用绿色防控栽培技术,用正规的有机肥代替复合肥,用雄蜂授粉代替人工授粉,结出来的柿子果形好、口感好、无公害,一上市就备受青睐。”张艳边说边给记者摘了一个西红柿,咬上一口,汁多、甘甜,还有独特的清香。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地处偏远的北志屯村以前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庄,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农民收入较低。从2009年开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转变思想,牵头成立联盛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发展优质的大棚西红柿等特色种植,如今西红柿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金招牌”,成为百姓增收的致富果。
  “有机西红柿比普通西红柿产量稍低,但产品附加值和效益却大大提高了。村民建大棚还有政府补贴、贷款有政府贴息,群众看在眼里热在心里,参与大棚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北志屯村党支部书记蔡德升说,北志屯村种植大棚西红柿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这里紧邻五龙河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为西红柿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保证西红柿的品质如一,他们还注册了“北志屯”品牌商标,全村375户村民有28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实行统一引进品种,统一购置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种植户获取最大的收益。
  作为村里的第一批大棚西红柿种植户,刘伟从中尝到了甜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棚种植面积大约一亩七分地,一般栽4000棵苗,一棵结十多斤西红柿,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一个棚的产量是四五万斤。按每斤售价四块钱左右计算,除去薄膜、种子和灌溉等投入1万多元,每个棚收入10万块钱不成问题,如果一年单纯种小麦、玉米,两样加起来毛收入也就在2000块钱左右。
  北志屯村的种植户大多没出过省,可他们看着长大的西红柿,已经在全国“打卡”旅行。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北志屯村的西红柿销售也搭上了电子商务的顺风车,西红柿不仅销往青岛、济南、广州等十多个国内城市,还出口俄罗斯,销售额逐年递增。现在每天至少有6000斤西红柿销往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各大超市,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我们村现在有38个西红柿大棚,年收入4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还要增加品种,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争创全国蔬菜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让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蔡德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