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金石鎏彩墨 沧海现遗珠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2020-1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左起)王力克、张望、刘曦林、范迪安在展厅交流
  展厅现场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展览作品尺幅巨大,色彩绚烂
  邵大箴致辞
  范迪安致辞
  胡振民宣布展览开幕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本报记者 李可可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主办。作品研讨会于同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民宣布展览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美术史论家刘曦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顾平,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艺术批评家杨卫分别致辞。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闻,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79年拜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的绘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展览开幕式上,策展人范迪安建议大家重新认识画家孙博文,原因有三:“其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在孙博文的创作中,特别其晚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时代与艺术家的密切关系;其二,中国画艺术一定要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走向当代个人的创新创造,传统与创新在孙博文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称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正道;其三,基于百年来中国画大变革的趋势和特点,需要有更多艺术案例来加以丰富,孙博文的艺术将构成对艺术史更加完整的描写和书写。”在展后的作品研讨会上,范迪安继续强调:“在这样一个图像时代,我们眼睛的要求是很高的,举办个人展览,如果没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文献或者新的作品是不容易的。新的作品由于缺乏原有的视觉阅读经验和准备,也不容易产生很好的认知效果。但对于孙博文,我感觉到他至少有两次超越:一次是他从传统的中国画教育走向更宽阔的表现状态,第二次是从泼彩进入到更自由的表现境界,这里面有很多属于他个人建树的东西。”
  邵大箴在开幕式上非常直白地表达了对孙博文艺术的欣赏:“他的画面色彩丰厚,敢用鲜明对比的纯色,显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经验,也吸收了文人画的传统。并且从他的画面中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自然流动着他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在当代中国画语境下,这种探索相当可贵。”
  作品研讨会主持人、《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评论家尚辉认为孙博文是“用刘海粟的方法画张大千”,以金石用笔来体现墨和彩,“20世纪后半叶以来,山水画向现实方面转化,但也有太多的版本替代了对笔墨的理解,缺少了笔墨的精神和格调,也缺少了孙博文这样的想象力。孙博文晚年创作的东西有很多是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和传统的田园意境有很大区别,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表达。”
  作为孙博文在山东艺术学院的校友,刘曦林在展览开幕式上尤其感动,他说:“在我工作了40余年的中国美术馆,终于迎来了我的老同学孙博文的展览,真的非常高兴。”在齐风鲁韵的艺术框架下,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曦林认为孙博文是齐风的典型代表,张择端、梁楷、郑板桥、高凤翰都是齐地人,他们的广阔大气如出一辙。
  山东省美协主席张望在作品研讨中表示:“我觉得不光山水画,所有的艺术无非两种追求,一是表现自然,一是创造自然。表现自然就是摹写,而作为艺术家,还要创造理想的自然,我觉得孙博文的艺术成长或者说他研究的轨迹恰恰体现了艺术的两种追求以及追求的转换。为什么大家对孙博文后期那种抽象的、带有超现实色彩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就是因为我们的山水缺少这样的东西。他对现实和理想的表达可以转换成独特的形式,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才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所在,或者这也是未来和当代艺术产生某种关联的一个通道。”
  “北派的气势,南派的气韵”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对孙博文艺术风格的总结,“他是怎么使文人画的东西走到现在的?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因素就是民间艺术。他是以民间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山水画,他作品中的西方因素,在我看来恰恰是民间的眼光,实现了新的转化。这就导致他的作品走向了一种中国式的表现主义山水,甚至有些作品已经走到了抽象的地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十分认同各位专家对孙博文艺术地域特性的评定,“孙博文先生的水墨更多的是得益于地域,起于齐文化。我认为齐文化的精神是唯心的、浪漫的、游仙的。孙博文先生的山水,就大的美学风格来讲是雄浑的北派风格,‘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岛子认为齐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太阳崇拜,是有光感的,“所以我把他的山水称为光韵山水,这是从气韵来的,不落边界,交融荟萃。”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强调了艺术推手的作用:“我原来都没大听说过这位画家,今天看了原作,内心非常震动。山东不缺画家,缺的是推手,有很多优秀画家就这么被埋没了。今天我们看到孙博文先生的画,有人说晚了,其实不晚,这是最好的时候。10年前、20年前都没有现在这样的语境,今天良好的艺术生态基本形成,靠民间、靠专业、靠学术推动画家是必须的,也是长久的。”
  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绍波谈到:“看了范迪安先生题的‘淋漓华章’四字展名,我脑海里浮现出相对应的四个字‘性灵之光’。我对孙博文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状态略有所知,他的绘画应该说是一种在沉寂中爆发的状态。他本人的性格是非常热烈奔放的,但他又把沉郁、含蓄融入了日常的温文尔雅中。他所有的激情都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中施展和抒发了。他在沉默中爆发,一是艺术本身的必然现象,也是性格使然。两个展厅的作品形成了对比,一是传统,一是现代。在他的传统笔墨当中,也透露出他艺术个性中强烈的反差,并且已经在孕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术批评家联会秘书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较早发现孙博文并予以了推介。他一直在思索是什么支撑着孙博文的创作激情,“过去的文人画大都是小品,或在客厅里展示,或在文人间交流,孙博文的作品尺寸如此之大,显然不适合挂在家里,他是为谁创作?为什么创作?这个动因或许正是今天开幕式上范迪安院长说到的,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新气象,也就是说艺术家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背景下,走出了过去的书斋式经验,具有了公共性的思维方式,然后进行创造性转换。”
  可以说,这次展览的意义在于对一位画家的重新认识和发现。孙博文默默耕耘、不求闻达的一生也是热烈绽放的一生,只是这光华多年后才如虹再现,令人动容。展览上篇“时代华章 立传山河”与下篇“淋漓异彩 苍润化境”,从互补互衬的两方面展现了画家丰富的艺术生命。孙博文生前勤奋创作,此次展览所选仅为存世作品的一小部分。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包括孙博文在内的更多沧海遗珠以及他们的作品被发现,被尊重,长相忆,永流传。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展至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