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园齐“上云”,创新谷里“1+N”,济宁高新区——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20-10-26 作者: 姜国乐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孟一 报道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离子体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技术专家伊万诺夫·亚历山大(中)带领员工研发新品。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绪 言 臧盛博

  10月21日清晨,位于济宁高新区的济宁市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项目施工现场,强壮的塔吊稳定挥舞,吊装着整块的建筑模板,只为加速呈现出高端信息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新场景。作为今年四季度新开工的7个超亿元项目之一,智能终端产业园的建设是济宁高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缩影,成为汇入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毫不动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科创先导、效益优先。”济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章箭表示,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济宁高新区正积极构建新产业集群、探索新研发模式、拓展新开放格局,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高新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000家中小企业
力争在3年内“上云”

  在工程机械产业的全国版图中,济宁一直是三大核心之一,仅高新区就有30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其中,细分配套领域的“龙头”多为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日韩企业。随着中日韩贸易往来的持续深化,一个充满了浓郁东亚风情的中日韩(济宁)国际合作项目试验区正在高新区加紧规划建设,小松(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率领11家兄弟企业抢先进驻。
  “以地域特色做实企业和产业服务,这对我们来说还真是件新鲜事。”小松(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宇於崎润也直言,在现代化的政务服务中,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引导更多体现在政策出台、平台搭建和企业服务上,济宁高新区在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计划在产业园中开辟樱花大道、建设双语幼儿园和日料餐厅,是与高端园区运营接轨的有益尝试。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开辟产业集聚新空间,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四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梳理完善重点产业链谱和关联配套企业名单,推动鲁抗、辰欣3年倍增等龙头企业培育计划。
  与此同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也在同步推进,济宁高新区正通过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力争3年内实现1000家中小企业“上云”。山推E家云平台正式上线以来,配件和整机上架产品数量2500件,注册会员数和订单成交量持续上升。
多元化创新要素聚集
让科创齿轮转起来

  开发新机型离不开配件设计,3D打印大幅降低试错成本;生产设备坏了个零件,输入程式打印出来装上就能用;制造与家居、工业与医疗等急需跨界混搭,一台打印机就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10月21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济宁创新谷的增材制造与设计验证创新中心,3D打印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
  “过去,试做一个新零件经常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还不一定能一次成功,现在好了,把3D程式输入打印机,半天不到零件就打印出来了,修改起来也很方便。”增材制造与设计验证创新中心负责人刘明春介绍说,自从3D打印技术精准对接高新区主导产业,包括山推、科力光电等在内的制造业企业就像是多出了个发动机,转得多快好省、动力十足。
  创新是引领高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快速聚集更多像3D打印一样的多元化创新要素,济宁高新区利用开发区改革的机遇成立起创新谷发展集团,不只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公司化的运营,更是通过“1+N”模式,(“1”即9平方公里的创新谷核心区,“N”即全市范围内各园区和龙头企业),实现创新谷核心区与各园区、龙头企业之间创新链、项目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全面融合,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使创新谷建设成为引领济宁制造业发展、辐射鲁南、影响全省的科技创新高地。
  从推进济宁产业研究院、“一区一业一所”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到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体系,推行“研发代工”模式,由科技研发机构针对特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订制化技术研发;再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支行,试点科技信贷,设立百亿级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谷,已然成了济宁高新区打破科技到产业“篱笆墙”的主阵地,通过聚集多元化的创新要素,让科创齿轮得以转起来、快起来。
强化经济圈互动
服务国际化人才

  今年是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离子体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技术专家伊万诺夫·亚历山大来到济宁的第六个年头。六年来,他不仅亲眼见证了济宁高新区的飞速变化,更亲身感受到了人才服务体系所释放的红利。
  “高新区的人才战略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现在不仅注重引进和服务外来高端人才,还花了很大精力在后备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上。”伊万诺夫·亚历山大直言,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人才政策和服务能力足以彰显地方政府的发展格局。
  为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济宁高新区依托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和“蓼河国际英才港”,积极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并在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上持续发力。目前,高新区人才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落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津贴等扶持资金3100余万元。全区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有序的经济圈互动。扣紧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新要求,济宁高新区对内与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鲁南经济圈、淮海经济区等形成发展互动,对外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高水平推进“企业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步伐。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刘章箭表示,济宁高新区正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新模式,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力争年底前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海关总署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