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智慧

嘉祥:“差异化”路线抢救“千年药菊”

2018-07-03 作者: 尹彤 姜国乐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尹 彤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这八年来,我们把嘉菊从濒临灭绝发展到现在的500亩,并在高端菊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千年药菊’算是保住了!” 6月26日,嘉祥朵云清国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新全颇感骄傲地说,现在我们正尽全力抢救嘉祥的另一贡品“红皮大蒜”,相信过不了几年就能上市。
  嘉菊是嘉祥三大贡品之一,从唐朝开始人工种植,是中国八大主要药茶两用菊花之一,也是山东唯一的本地菊花品种,主要在嘉祥南部山区种植,但比起其他类菊花平均亩产量要低30%以上,农民分散种植条件下经济效益差,近十几年种植面积日渐稀少,发展到后期也就普通农户门前屋后种植几株自己饮用。
  夏新全就生活在嘉祥县南部山区的纸坊镇夏庵村,对这种“小黄花”很有亲切感。“村里嘉菊虽然不多,可每家总要种几棵,夏天喝点消夏,尤其是感冒的时候泡上一大把。”夏新全说,可后来嘉菊越来越少,真担心再过几年嘉菊就要绝种。
  早年,嘉祥县号召企业发挥社会责任感,运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恢复“三大贡品”的辉煌。身为嘉菊原产地的村民,夏新全决定一试。
  但要种嘉菊,首先得有充足的种苗。夏新全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历时一年跑遍嘉菊的核心产区,但只收购到濒临灭绝的嘉菊原种母株2579株。“种苗严重不足,成立公司前,必须先育苗。”夏新全说,昔日纸坊镇就苦于种植技术等难题,在恢复嘉菊上栽了跟头。“必须借助技术团队,傍上科技的‘大腿’才能开展繁育工作。”
  夏新全一方面和当地一家繁育种苗的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采用“三圃提纯复壮”法进行系统的有机繁殖,大力提高菊花的品质与产量。有了院校和科技企业的支撑,2011年,嘉菊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8分地扩展到40亩。有了种苗,夏新全才成立了嘉祥朵云清国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朵云清”),并在嘉菊传统核心种植区——南山菊圃,建设了原生态种植基地。随着种苗的不断繁育,今天,嘉菊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00亩。
  虽然育苗成功,但产量仍然是制约嘉菊的重要原因。既然无法和其他菊花拼产量,就只能走差异化路线,拼品质,走有机的路子。
  “有机认证比较复杂,从种植到收获都有人把关,整个过程要三四年,通过后每年也要抽检两次。当年国内也就一家做有机菊花的,可见其种植难度。”夏新全说,也因此,有机菊花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开始种有机菊花,因为没有经验借鉴,菊花存活率只有30%。“蛴螬、蝇蚊、枯叶病、烂根等,因为不能用农药,很难杀死病虫害。”夏新全说。2013年,朵云清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深度合作,研究所里的徐常青、陈君教授经常来公司进行指导,尤其是徐常青,每年从7月份开始几乎常驻嘉祥,他的研究生则要在嘉祥住上几个月,研究病虫害防治。
  其间,徐常青和技术人员不断根据嘉菊的性状进行探索和尝试。面对害虫,尝试用大蒜提取液、印楝素等驱虫;冬天的时候大水漫灌把虫卵冻死;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虽然这些方法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经过时间的推移,田间的虫害在逐年减少。现在,公司有200亩被认定为有机菊花,存活率能够达到80%左右,每亩地能产80公斤-100公斤的干菊花。
  此后,为改变菊花加工方式,夏新全找到齐鲁工业大学,让他们按照公司要求设计出了微波杀青设备,利用这台机器能在24小时内完成微波杀青和热气流风洗干燥,再入库回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嘉菊鲜花的色泽,饱满度。同时又增加了嘉菊香气的浓度。
  现在,嘉菊成了高端饮用菊花的代名词,被销往福建、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夏新全将公司重点又转移到另一濒危品种,红皮大蒜上。“和嘉菊一样,红皮蒜也是南部山区的特产,也是贡品之一,但我们本地连蒜种都找不到,还得去山东农科院借蒜种。”夏新全说,不过,有了嘉菊种植的经验,他很有信心恢复红皮大蒜。“公司从2014年开始对蒜种提纯复壮,还注册了‘嘉祥贡蒜’的商标。相信过不了几年,嘉祥的有机红皮大蒜就能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