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现代交通报> 第1版

农村公路链接起经济带、产业带和物流带

让一条油路产生多种效益

  • 日期:20100920
  • 作者:记者 张正宜
  • 来源:现代交通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张正宜

■新闻背景

    几年前,作为革命老区,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县,沂源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还面临着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慢的困境。到2003 年初,全县 633 个行政村中不通硬化公路的还有327 个之多。落后的交通状况,不仅给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民的致富之路。

    近年来,淄博市和沂源县交通部门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把农村公路变成经济带、产业带和物流带的链接,让一条油路产生多种效益。

    在沂源,每修1公里山路,要付出相当于平原地区修5公里同标准公路的工程量和投资。尽管如此,截至2009年底,沂源县已累计完成总投资 4.6亿多元,组织改造农村公路1285公里,修建大中桥梁45座,全县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达到622个,占总数的98.3%,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今年计划投资1250万元,组织实施改造农村公路 17条 26公里,将使6个行政村通上硬化公路 ,截至目前,已完成硬化的有 13条14.3公里,剩余路段也将在10月底全面竣工。

    “公路修好前,我家年收入不到一万;路修好的当年,收入就成一万好几了。”9月9日下午,在自家果园门口,家住淄博市沂源县南麻镇许村的桃农孔凡平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要想富先修路,可真不是一句虚话啊!自打通村路和环村路修好以后,外地来的收购货车都能直接开到地头上了,果子的品相好,价格自然就卖得高。今年收完蜜桃,我还打算继续嫁接晚熟的中华寿桃,既不断季,又能卖个好价钱。”

    在农村公路改造实施以前,“黄瓜掉了刺、西瓜裂了纹,葡萄剩了粒、老百姓落了泪”,村民们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用来形容果品运输难的遭遇。随着全长7公里的南麻镇许村通村路和环村路的相继竣工,油路直接通到了田间地头,果品可以随摘随运,品相、等级和价格都提高了不少,还有不少农民沿着农村公路建起了恒温保鲜库,储存收购水果,实现了果品的反季节销售。

    “其实,这些都是我市在修建农村公路中探索出的因特色经济修路的表现之一。”淄博市交通局交通工程监督站站长张浩介绍说,“具体来说,就是针对经济作物、果品主产区甚至农家乐旅游等项目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使村村通油路工程成为农村多种效益连锁反应的催化剂。除上述农村公路拉动果品运输的情况外,再比如,位于沂源县北部的南麻至悦庄北部山区连村路,一条全长13.78公里的农村公路串起了2个乡镇、11个行政村,不但成为了水果运输、护林防火和防汛的重要通道,而且还催生建成了一个总面积达30.9 平方公里的集林果观光、采摘、滨水休闲度假、乡村体验、农家乐旅游、民俗参与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算得上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林果大道。”

    “此外,在修建农村公路方面,我们还做了许多其他的有益探索,比如因景修路。”张浩接着说,“其实,最初是为了增加投入渠道,说到底就是为了少花钱多修路。市、县交通运输局结合旅游需要,将两个部门的钱合起来用,修路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既解决了沿线村庄的通行和经济发展问题,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正可谓一举两得。”

    “沿着南织路走,就能到牛郎村和织女洞了。”9月10日上午,沿路遇到的村民热情地给记者指着路。自沂源县南麻镇至牛郎织女景区的南织路,就是引景修路的典型代表,全长15.05 公里的农村公路沿线途经南麻、燕崖2个乡镇,14 个行政村,建成之后不仅改善了沿线群众的出行条件,同时也带动了燕崖乡及牛郎织女景区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