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新晨报>老年大学 第14版

无标题

  • 日期:20180813
  • 作者:
  • 来源:新晨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为朗诵,他节衣缩食;为朗诵,他抛家舍业;为朗诵,他精打细算;为朗诵,他看淡名利;为朗诵,他能豁出一切84岁殷之光:别叫我艺术家  叫我朗诵者

    在北京甘家口大厦附近一栋不起眼的老楼的一所不起眼的单元房里,殷之光先生吃力地站起身和笔者握手。这几年,笔者几次采访殷老,都被临时“打断”,未尽兴也。此次约好的采访,又在半小时前改变了采访地点。

    快乐地奔忙着——这对于84岁高龄的殷之光来说,已是一种生命的常态。

    即便当年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不久,他也照样坐着轮椅准时出现在演出现场……舞台上击鼓长歌《满江红》,生活中说话,也常做“击节”状。

    朗诵是他的生命活泉,也是他全部爱恋之所在。

    为朗诵,他节衣缩食;为朗诵,他抛家舍业;为朗诵,他精打细算;为朗诵,他看淡名利;为朗诵,他能豁出一切。心脏手术前,他曾特意叮嘱家人,如果我不行了,一定要把“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的费用留出来……

    一个人为朗诵奋斗了近70年,除了他殷之光,还有谁能这么痴狂?!

    殷之光活得很真:真实、真挚、真诚、真切。他站在你面前的时候,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座山、一个神。他可以亦师亦友亦玩伴,在你面前打电话,他的无遮无拦甚是生动活泼……

    在朗诵方面,他创造的诸多纪录前无古人,后人也恐难超越: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朗诵为专业的艺术团体——北京朗诵艺术团,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近5000场,受到各界好评且一直自负盈亏;他是第一个连续十年自掏腰包为老百姓举办朗诵大赛的人;他在首都文艺舞台上创办的“星期朗诵会”,至今深入人心;他被誉为“建设精神文明的轻骑兵”、“千年诗国的云雀”、“城市里的乌兰牧骑”……

    殷之光回忆建团之初的“窘境”时笑着说,他捡废品和砍价儿的功夫就是那会练出来的,“最初是从别的单位借了三间平房,门窗桌椅都得自己想辙,能修的修,能捡的捡。”直到现在,殷之光也爱逛批发市场,“几年前我发明了用打鼓为朗诵配乐,效果非常好。我最初用的鼓就是从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买的,大中小三号,150到200元一个,大号我给砍到100元,交钱时我跟摊主说,那两个鼓也卖给我吧,中号的我给80元,小号的50元。摊主说您可真会砍价儿!鼓架子也是我自己买材料找人焊的,漆是我自己刷的。那会儿经常到外地演出,睡觉就在学校拼几张课桌解决,吃饭,有面包和水就行。”

    殷之光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朗诵。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朗诵!

    如今,殷之光更愿以“朗诵者”自称。“艺术家、大师太多了,我就不凑热闹了。搞朗诵,收入和付出是否成正比,不是我考虑的。而由市场决定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只要老百姓喜欢听我们的朗诵,我们就去演出,义不容辞。现在我每年能有四五十场演出吧。以前多的时候一天要赶三场,一年两百多场演出。这几年,主要是腰不好。舞台是站上去的,不是占上去的。所以我一直在坚持治疗、服药,越是这岁数儿,越怕让观众失望。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送给殷之光一首诗:“你的一张口打动过多少人?到处传播社会主义最强音。一腔热情像翻腾的沸水,你是诗歌朗诵的一名功臣。”有段时间,殷之光不敢把臧老手书的赠诗挂在家里,臧老后来对他说:“我说的是‘一名功臣,又没说你是唯一功臣 。大胆挂。’”(张琳)

本版主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