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日报 > 老济南

古井·石桥·南大庙,小村深处古迹藏 当初吃米全靠炒,村名的背后有苦衷

想鉴赏明清两代的碑刻、建筑吗?您不妨去炒米店村走走

日期: 2012-08-06      作者:       来源: 生活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康熙三十三年《佛公井记》碑的碑额。
  ▲泰山行宫内的墨色壁画,画中的人物草木依然栩栩如生。
  ▲接近湮没的广惠桥。
  ▲风化严重的《佛公井记》碑。
  ▲泰山行宫。
  ▲泰山行宫内保存下来的碑刻。
  制图/黄鹏
泉城乡村故事③——炒米店村
  继4月9日、6月18日推出两期泉城乡村故事之后,本周我们将再度行走乡村。这一站的目的地是炒米店村。众所周知,米通常都是用水煮着吃,何故炒米?原来,该村为旧时济南至泰安官道上的一个古村,虽然官道上人来人往,但村民的吃水问题却一直未能妥善解决。因为缺水,老百姓只能将米炒熟后再吃,炒米店村也就因此得名。下面就请跟随笔者的脚步,走进炒米店村,瞧瞧它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吧。
  文/片 黄鹏

【佛公井至今已有三百年】
两位巡抚接力挖出一口井
村民立碑,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炒米店村的一处荒凉院落里,坐落着一口深邃的古井。古井四周荒草丛生,井台也已斑驳不堪,从四周的环境看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踏足了。古井一旁的树下一方古碑横卧在那儿,碑刻正面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但从题头和落款处能看出,此碑镌刻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关于这口古井的记事碑。古井名叫佛公井,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这还要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
  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给山东派来一位新巡抚佛伦,他在任时的政绩,在此不再赘述,但他为炒米店村做的一件实在事儿却让这里的村民永远铭记他。
  相传佛伦上任后有一次从泰安经官道回济南,路过炒米店村歇脚时听说了村中缺水一事,便记在了心里。回到济南后,佛伦马上让分管的官员去炒米店村办理勘测、选址、打井事宜。也许是炒米店村的地理位置太过特殊,忙了三年,直到康熙三十一年佛伦擢升川陕总督时,仍未打到水井。
  佛伦离开的时候也正是打井最困难的时期,工程十分棘手,可一旦放弃就可能成为炒米店人永远的伤痛。按说一个高升远去的官员,对这样的难题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了,但佛伦没有,他临走时依然念念不忘打井一事,并对如何将工程继续下去一再嘱托、叮咛。而炒米店人是幸运的,佛伦的继任巡抚桑格将这个半拉子工程继续了下去。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打出了一眼甜水井。为纪念佛伦,炒米店人将此井称为“佛公井”,并于康熙三十三年请工匠勒碑刻铭以资纪念。
【曾经的小学堂大有来头】
村中老人叫它南大庙    其实它是泰山行宫的正殿

  炒米店村南首的高地上有一座古建筑,村中老人称它南大庙。早年村中的小学就安置在此处,小学堂搬家之后,这里逐渐破败。
  走进这处院落,一座三开间的大殿坐落于半米高的月台之上。大殿硬山顶,从半隐于墙内的覆莲式柱础的风格看,这座建筑的年代应该很久远。殿内的墙壁上嵌有黑板,据此可以看出这里曾被当做教室使用。大殿的梁架上保存有色彩还算鲜艳的彩绘,而两端山墙上的墨色壁画依旧清晰。这样一处规格较高的大殿是做什么用的呢,难道仅仅是村民口中的“南大庙”吗?
  清人马大相编撰的《灵岩志》一书中有一篇《佛公店灵岩下院说》,首句即提到“灵岩下院者,古炒米店,泰山行宫也”。这里说到的炒米店泰山行宫即是村南首的这座古殿。最初这里不但住着灵岩寺派驻的僧人,还是来往游人、客商讨水借宿的地方。当年佛伦正是在这里居住时,听当时的僧人谈起炒米店村村名的由来,才知道这里缺水,并有了后来打井的事。
  这处泰山行宫也曾辉煌一时,格局气势宏大。根据碑文上的记载,此庙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天王殿、主殿和寝殿以及吕祖祠,还有一座钟楼、一座鼓楼以及部分禅房。正殿就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这座曾被当做小学堂的建筑。这原本是“碧霞元君殿”,入殿后正中间的位置上,建有一处暖阁,神台上塑有一尊高大的女神像——“影山娘娘”,“影山娘娘”背后上方才是正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为坐姿,全身金粉,庄严肃穆,“碧霞元君”西侧是“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东侧是“痘娘娘”和“疹娘娘”。
  如今,行宫内除了这座已经破败的大殿外,其他建筑及神像皆毁于文革初期。从大殿月台前倒卧于地的两方碑刻能看出,最后一次对庙宇进行重修是民国年间,之后便再无人管理。
【小石桥藏身沟底罕为人知】
名叫广惠桥,存世五百年  一方意外发现的石碑为它正名

  由泰山行宫向南走,不远处有一条沟壑,从大道上看不出这里有任何特别,但下到沟底就能发现原来这里隐藏着一座石桥。也许是石桥太小,也许是地面的抬升,原来的单拱石桥已深深埋入地下,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桥拱顶部刻有兽首的那一部分了。这座石桥在当地人记忆里已经很模糊,甚至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原来这里还有一座桥。
  前些年村中一位老人在泰山行宫原山门处挖土时挖出一方石碑。石碑上的字已经很模糊,但从残存的字里行间老人还是看出大概。这方石碑是大明成化十一年(1475)的《新建广惠桥记》碑,联想到碑刻出土位置及官道下那座不起眼的古桥,老人才明白,原来那座半埋于地下的小石桥就是碑刻上所说的广惠桥,而此桥的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老人找村民将此碑立在了今石桥北首的地方,而当时的媒体也报道了老人保护文物,发现明代石桥的事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