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日报 > 消费周刊

验证申请激增300%服务网点少成短板

中网在全国招募认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

日期: 2012-01-13      作者:       来源: 生活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日前,“可信网站”验证管理机构中网(knet.cn)对外宣布,伴随“可信网站”验证理念的不断普及,“可信网站”验证的申请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激增300%,中网现有各大“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都在超负荷运转,为满足全国数百万企事业单位“可信网站”验证申请需求,完善“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全国布局,中网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认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
  据悉,由中网依托“可信网站”验证技术积累搭建的“全国可信网站数据库开放平台”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网站真实身份信息数据库,日渐得到业界青睐。包括QQ浏览器、阿里云浏览器、阿里云搜索、新浪企业微博等主流应用平台正在加紧加入,旨在打造全新“可信浏览器”、“可信搜索引擎”以及“可信企业微博”,今后亿万网民将能通过浏览器、搜索引擎以及微博应用等方便快捷的查验网站真实身份,而网站也能通过“可信网站”验证在更多应用环节展现自身可信品牌形象。
  诚信缺失 市场呼唤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如今,日益泛滥的网上消费欺诈造成了用户对互联网商务类应用的担忧、抵制和排斥情绪,频发的钓鱼网站事件破坏了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和经营方式的信用,对客户参与网络交易的信心提出了极大挑战。
  数据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就有3880万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相当于每五个购物网民中就一个网民曾遭遇过消费欺诈,此外,80.4%的网民遇到不信任网站会取消交易, 86.9%的网民从不回头访问陌生网站。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身陷“没人信”困局,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制约中小企业网站在线交易实现的瓶颈,目前最主要的是诚信环节的问题,比例为25.8%。而由于网站深陷“没人信”,更致使近六成网站处于半停滞或抛荒状态,大量的推广费用打了水漂。
  引领潮流 中网“可信网站”验证受追捧
  2011年以来,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共同指导下,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联合支持下,中网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可信网站示范工程”,足迹遍布北京、广东、上海、四川、安徽、黑龙江等十余省份,所到之处受到当前企事业单位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截止目前,全国累计已有数十万企事业单位正在或已经提交“可信网站”验证申请,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上百家域名注册、网站建设以及网络营销类互联网公司相继向中网提出“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资质申请,希望帮助当地企事业单位提供“可信网站”验证服务,助力当地可信互联网诚信体系建设,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需求井喷 中网全国招募验证服务中心
  根据中网“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认证和招募规划,即日起至2012年3月31日止,中网将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域名注册、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类互联网公司开展“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资质认定和招募。
  中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可信网站”验证用户申请大幅激增,“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现有网点数量已经供不应求,希望有志于参与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的互联网公司踊跃通过电话(010-52780946)或邮件(kxapp@knet.cn)报名。
  据悉,由中网(knet.cn)推出 “可信网站”验证,不仅得到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还得到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两大行业协会的共同监督和认可。是当前我国网站真实身份验证领域推出时间最早、应用范围最广、用户数量最大的第三方网站真实身份验证服务。
  中网“可信网站”验证服务中心认证申请联系方式:电话:010-52780946 邮件:kxapp@knet.cn
  小资料:1、什么是“可信网站”验证?
  “可信网站”验证是权威的网站可信安全解决方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北龙中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可信网站”验证全面集成了网站身份证明、数据加密传输、网站运行监护、网页篡改监护、木马病毒监控等网站可信安全标准功能,使网站实现“身份可信、服务可信和传输可信”。
   “可信网站”验证作为我国诚信互联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域名、网站、工商登记或组织机构信息进行严格交互审核来验证网站真实身份,依托遍布全国的监测点实时监护网站正常运行,凭借强大域名技术积累监护网页篡改变化,利用先进的木马病毒扫描技术提升网站安全水平,采用国际领先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