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要闻 第1版

问题写到本上、帮到点上、解决在根上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 日期:20210318
  • 作者:记者 冯欣妤
  • 来源: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雨水至,万物开,春天来。进入3月份,连续多日天气晴好,莘县古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里,“呲呲呲”的浇灌声,划破了基地内300余座大棚的寂静,迎来棚里1500余亩小番茄吐芳。

    古城镇的春天从这里出发。

    这座连接鲁、豫两省四县的小乡镇,曾有19个省定贫困村,3645户1037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古城镇实现全部整村脱贫。今年,中共莘县古城镇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听到获奖的消息,我们都沸腾了,很高兴,真的是太高兴了。 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能为家乡的脱贫事业添砖加瓦,我很自豪。”3月7日,古城镇扶贫办主任李存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激动难抑,连说了几个“高兴”。

    撸起袖子带头干,日子好了

    由于位置偏僻,人多地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过去古城镇的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是金堤河片区脱贫任务最重的乡镇。

    最近几年,古城镇一年一个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什么事,我先上!”李存俨坚定地说。他每日奔波在乡间,解决各村的大事小事,还要为村民解读各项政策,手机铃声基本没停过。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古城镇党委书记与7名管区党总支书记和67名村支部书记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整合扶贫工作力量,书记挂帅,抽调素质高、责任心强的15名优秀年轻干部成立脱贫攻坚工作专班,驻村开展工作;实行科级干部分片包干,643户脱贫享受政策户由214名干部帮包,确保帮扶干部走到家里、看到眼里、讲到心里,问题写到本上、帮到点上、解决在根上。

    记者在驱车去往徐楼村脱贫户张明雷家中时,一路上看到,七纵八横的村巷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路两旁树绿花香,整洁又美观。

    “俺家门前这条路前些年还是泥土路,路面低洼不平,想去哪都不方便。 现在可不同了,开车十分钟就可以到镇上。”张明雷一边比划一边对记者说,“俺这房子是镇政府出资修缮的,喝的自来水是镇政府安装的,连烧火的炉子都是镇政府买的……”

    据了解,古城镇新修“村村通”公路 69公里,完成“户户通”工程 6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文化广场50个,帮助168户修整院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济强了

    “镇里虽然基础条件差,但不能一直这么穷下去,想要改变必须付出艰苦的奋斗。”李存俨说,该镇将目光聚焦到了小番茄种植上。

    古城镇立足本地资源,着力打造1500余亩小番茄连片成方的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步入古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花园式”大棚,顿感暖意融融,红彤彤的小番茄挂满枝头,个个晶莹剔透,饱满多汁,长势喜人。

    “这个小番茄是从韩国引进的新品种——‘釜山 88’,皮薄肉厚、甜度高、口感极佳。”正在大棚里给小番茄秧打叉的王平,是朱楼村村民,她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收入2500元左右。家门口就有致富的产业,打工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里,她感到很满足。

    “我们园区目前有300余个大棚,主要种植小番茄,从目前的产量来看,平均亩产在一万五千斤左右。像王平这样,在这里务工挣钱的村民共有400余名。”李存俨说。

    古城镇还引入了蛋鸡养殖加工项目,与蔬菜大棚项目形成种养一体、循环发展,大棚产生的瓜菜秧子、秸秆和养殖产生的鸡粪经过腐熟加工形成有机肥,用于大棚瓜菜种植底肥,打造古城镇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园。

    怀揣希冀争自强,干劲足了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谈起古城镇的脱贫之路,不得不提“积分制”。

    古城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已经实现全部脱贫,但部分脱贫户却出现了懈怠思想。为了让脱贫户永远摘掉“穷帽子”,古城镇党委以“积分制”为核心,探索实践扶贫扶志内生动力激励机制,凡是达到积分要求的均可得到加分,积分累积可以换取现金。

    “‘积分制’分为两大部分六大内容:一个是公益,一个是自立自强。公益积分占 40分,自强自立占60分,1分顶1元钱。”李存俨介绍,各村每月定期将“积分制”结果公示,并对积分靠后的脱贫群众进行谈心教育,督促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挣取更多积分。

    “以前从没想到,我主动参与消毒、执勤,还能攒积分、得实惠。”脱贫户牛恩林笑着说。西关村的吴改菊也在帮扶下学会了制作鸳鸯饼的手艺,每月能挣3000多元。

    李存俨介绍,通过“积分制”的激励,破除了“懒汉思维”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了脱贫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脱贫户参加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和邻里的关系更融洽了,对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眼下,古城镇脱贫群众正从“推着干”向“比着干”“争着干”悄然转变。

    本报记者  冯欣妤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莘县古城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