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要闻 第1版

黄河滩区群众:

告别“大水窝”享安居乐业 幸福生活稳稳而来

  • 日期:20200518
  • 作者:记者 张子慧
  • 来源: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既是我省落实中央对山东工作批示指示要求的一项重大行动,也是实现滩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我省提出,到 2020年,要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近日,记者走访我省黄河滩区相关县区,了解到群众脱贫迁建现状,切实感受到了黄河滩区焕发出的新生机……

    告别“大水窝”迎新居滩区群众迎来“稳稳的幸福”

    在济南市长清区,黄河行洪、滞洪、沉沙作用形成226平方公里的滩区,是孝里、归德、文昌、平安4个街镇,近16 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长期以来,受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滩区群众人身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加上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也远远滞后,一度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 坚中之坚”。如今,随着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全面推进,这里的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从前的日子太苦,有时连觉都睡不踏实,生怕睡熟闭上眼灾害就来了。每遭一次灾,辛苦攒的钱全用来修房子了。村台越垒越高,日子却越过越穷。”5月13日,提及从前与水灾和贫穷为伴的日子,从小在滩区生活的李梅不禁湿润了眼眶。5月4日,她和归德街道黄河滩区迁建二期的其他1300多户一道拿到了新房钥匙。到今年5月,不到两年半时间,归德街道中的滩区2800余户万余名群众告别昔日“大水窝”,搬进了崇德苑社区,实现了安居梦。

    作为长清区第一个开始实施滩区迁建工程的街道,归德街道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滩区迁建上,国家有统一的补助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还需要群众自筹一部分资金。反复研究后,街道决定采用两套户型体系、 自愿自筹的安置方式,按照每人 33 平方米住房面积免费安置,缴纳自筹的群众可多享受5平方米。考虑到新房面积较大,有些家庭人口少,还引入了房屋第三方评估机制,在评估价格的基础上,上浮3万元给予补偿,再由群众自愿选择是否购置安置房。在安置住宅楼建设上,采取“6+1”模式,一层为储藏室、车库,便于群众存放农机具等设施,2层-7层为带电梯住宅,水、电、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崇德苑社区位于街道核心位置,周边配套设施基础好。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李志告诉记者,依托济南经济开发区南园、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业等周边产业条件,街道制定了产业培育计划,在安置区周边引进建设万亩的高端农业产业园。同时充分利用近4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设施,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为滩区群众提供工作岗位。村庄腾出来数千亩土地,也已基本完成复耕,接下来将探索土地流转与村民自种相结合,争取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5月13日,与归德镇相隔的孝里镇上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工程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最后收尾工作,作为全省黄河滩区规模最大的迁建安置工程,工程二期 1-5 号楼将于 5月20日率先实现竣工验收,6月份即可入住,承载着镇上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小康梦即将实现。

    楼上生活楼下就业搬迁村民安居又乐业

    黄河从菏泽进入山东,菏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涉及东明、鄄城和牡丹区3个县区,共计14.7万群众。频发的洪水让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深受其害,多年来,远离灾害、搬离滩区,摆脱贫穷成了一代代滩区百姓的梦想。

    “在滩区盖房子需要先垒台子,再在台上建房。往往是把大水冲走的房子刚修复重盖没多久,大水一来又冲走了。我今年74岁了,经历了十几次盖房子。如今好了,新房子要啥有啥,再也不用操心筑房台了。”今年春节前夕,生于黄河滩区、长在黄河滩区的鄄城县董口镇西张桥村村民张运强一家和1000多户村民一同彻底告别黄河滩区,住进了宽敞舒适的黄河社区。

    原来的泥土路变成了宽广的柏油路,昔日的土坯泥房变成了一栋栋新楼房,曾经荒芜贫瘠的滩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从黄河滩区到黄河社区,虽一字之差,让群众感受到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新建的黄河社区住宅分 110 平方米、85平方米两个户型,分别带车库。按照政策搬迁的村民,每人补贴3.06万元。卫生室、学校、休闲活动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

    “为了让搬出滩区的群众更好地脱贫致富,我们还在社区内建设了致富车间。复垦土地也将统一流转,村民每年不仅可以获得分红,还能在车间打工,一年下来收入可观。”董口镇党委书记贾海龙介绍,致富车间引进了假发加工企业,村民在社区里就能就业。同时,原有土地将进行复垦、土地流转,利用滩区优势资源,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思路,规划黄河滩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把黄河滩区打造成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同时,结合董口镇黄河滩区迁建实际情况和“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廊、二基地、三区”的产业布局,带领当地滩区群众走出一条持续发展、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张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