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要闻 第一版

他用“洪荒之力”,传递着司法的公正和温度

——记青岛市检察院民行一处徐守良

  • 日期:20170719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人物小传: 徐守良,男,37 岁,青岛市检察院民行一处助理检察员。先后荣获省市民行业务竞赛第一名,高检院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第三名,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人才库。 2016年,被省检察院记二等功。

    初为民行检察官,他用尽“洪荒之力”钻研业务;为了让群众感受到公正,他排除万难尝试公开听证;为把案子办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他采用刚柔并济的处理方式;为了不辱检察使命,他克服家庭困难全力备战全国竞赛……

    “法律文字本身是冰冷的,但作为法律人,心不能冰冷。 我或许不能给当事人一个他们想要的结果,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温度。”作为民行人,徐守良自始至终都在践行自己所说的这句话。

    初入民行,“打铁还须自身硬”

    2012年,徐守良从基层法院遴选到青岛市检察院,由一名法官变为一名检察官。

    “ 当我得知自己被分到了民行一处,心里一番忐忑。法院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法官个个身经百战,作为监督法院生效裁判的民行人,必须练就‘火眼金睛’。”徐守良告诉记者。

    正是这种本领恐慌激发了他强烈的学习欲望。很长一段时间,徐守良下班一回到家,就和妻子唠法律问题,最后妻子“崩溃”了,开玩笑说:“徐守良,你是不是疯了?”不疯魔,不成活,正是因为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徐守良的业务素质才得以不断提升。

    2014年,徐守良办理了一起法律关系十分复杂的担保合同纠纷案件,为了把案件办好,他用上了“洪荒之力”,专门去购买了担保方面的法律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很多业务专家,庖丁解牛,一步步理清整个案件的脉络。案件抗诉后,法院改判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不是为当事人挽回了 200多万元经济损失,而是再审法官的一句话:“ 徐检察官,这个案子你们分析的真是透彻!”

    “有了过硬的本领,才有监督的底气,才可以挺直腰杆说‘ 检察院的民行必须行’!”徐守良感慨道。

    初试听证,“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徐守良的工作经历中,有这样一起案件令他印象深刻。

    “2013 年,一位当事人收到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后,向我‘ 开炮’ 了:‘ 徐检察官,你给我这么几页纸就算结案了?你们也太不负责任了,你们和法院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徐守良说,辛辛苦苦把案子办完,当事人却不买账,这给他很大的触动。“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民群众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为了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检察院民行就是给他们说理的地方,在领导的支持下,徐守良开始尝试民行案件的公开听证。

    由于听证是个新事物,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推行起来存在很大难度,增加听证的环节,等于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需要检察人员努力去克服。但当事人的抱怨犹在耳边回响,老百姓的不满意成为徐守良前进的动力,通过该院的不断努力,听证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越来越好。此后高检院出台了民行监督规则,听证作为民行审查案件的一个环节正式确立。

    刚柔并济,“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行案件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刚柔并济的处理方式,更能把案子办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

    徐守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经他办理过一起企业之间的纠纷案件,直接提起抗诉可以正常结案,但他发现,该案仅仅解决的是当事人之间一个时间段的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后续双方必将产生无穷无尽的新诉讼,他决定引导双方进行调解。

    经历了法院的一审、 二审和再审,双方当事人脾气越来越大,最初态度都很强硬:“ 绝不和解,官司一定要打到底!” 期间,徐守良打过好几次退堂鼓,可始终觉得和解效果会更好,一再说服自己“ 再努力一次”。经过数次的现场办公,为当事人权衡利弊,寻找利益的均衡点,双方终于握手言和了,一场标的额上百万元的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