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要闻

蹲在庄稼地里写论文,带来了什么

——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上)

2021-08-25 作者:  农村大众报记者 陈建志  见习记者 王萌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编者按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从2020年6月开始,山东省农科院集全院之力,在我省东部的烟台招远、中部的临沂费县、西部的菏泽郓城3个县(市),打造整县域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简称“三个突破”),为期三年。至今,一年时间过去,取得了哪些成效、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深入3个县(市)采访,写成这篇深度报道。

  郓城县侯咽集镇张龙庄村东,有一片绿油油的夏玉米,地头插着一个个牌子,上面依次写着:鲁单510、鲁单608……
  8月4日下午,程文博士顶着烈日,站在地头介绍:“这是我们试种展示的玉米新品种,总共有21个。通过试种,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玉米品种。”
  一批批科研人员下乡,在庄稼地里做研究写论文,源于山东省农科院实施的“三个突破”战略,即在我省东部的烟台招远、中部的临沂费县、西部的菏泽郓城3个县(市),打造若干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单体示范样板。
  从2020年8月至今,该院选派88名科研人员到3个县(市)挂职蹲点,引发了一系列变化。
变化之一:
由“我能干什么”
到“需要我干什么”

  程文读博士时,所学专业是分子生物学,入职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之后,主要围绕玉米品种选育做分子机理研究,方向专一。他来到郓城县侯咽集镇,种植户提出的问题却是五花八门:哪个玉米品种好?怎么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除了玉米,他们还问小麦。当地干部关心的则是:如何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怎样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面对需求与供给的差异,程文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与范围。以团队前期工作为基础,在山东省农科院内部,协调各个团队的科研人员;对外接洽企业,联系新上粮食烘干设备,建设面粉加工生产线。
  张庆博士也有类似经历。从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到2018年入职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做研究,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2020年8月4日,他来到山东郓城华宝食品有限公司,跟公司董事长张传锋说:“我主要从事养殖动物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还有常见病原菌的噬菌体防控工作。公司有哪些与此相关的难题需要解决?”
  华宝食品公司是一家集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屠宰、猪肉储备、冷链物流、连锁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企业。
  在张传锋看来,张庆所说的问题固然需要解决,公司亟需破解的却是其他难题。比如,粪污外运、生猪出栏与饲料进厂,长期以来合用一条通道,如何科学分离污道、净道,做好疫病防控?再如,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怎样实现健康生猪养殖与健康猪肉供应?
  问答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我能干什么”与企业“需要我干什么”相距遥远。听完张传锋的回答,张庆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作为一名下乡蹲点的科研人员,企业的需求,就是自己和科研团队的研究课题。张庆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以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依托,和挂职郓城县的其他科研人员一起,联系专家,攻坚克难,完成了华宝食品公司生猪养殖场的污道、净道分离的设计和施工。他们还联合申报了重大创新项目“整县域健康猪肉生产的公共卫生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打算以健康猪肉和公共卫生为县域生猪安全生产核心目标,优化饲料和兽药投入,智能化防控传染病风险,打通农牧堵点,保障健康猪肉供给。
变化之二:
由单项技术落地
到全产业链打造

  把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品种,引进3个县(市)示范推广,使之“落地、扎根、开花、结果”,固然是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但他们更注重的是产业链的整体打造。
  位于沂蒙山腹地的费县胡阳镇空气洁净、水质清醇,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这里出产的胡阳西红柿果型圆整、大小均匀、粉红透亮、甜酸适口,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如何促进当地西红柿产业提档升级,是摆在当地政府、种植户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研了解到这一情况,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费县工作组协调组织专家,  
 向胡阳镇当地的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和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郑礼带领天敌与授粉昆虫团队,在合作社的西红柿大棚里放入一群群熊蜂,让熊蜂给西红柿授粉,替代人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点花,西红柿坐果率超过98%,产量提高10%以上,而且所结果实周正、汁水饱满、口感好。他们还在大棚里放置了天敌昆虫丽蚜小蜂蜂卡,利用羽化出的小蜂防控重大害虫粉虱。应用天敌昆虫防控虫害,减少了90%以上的化学杀虫剂使用量,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样生产的西红柿,每公斤卖12-16元,而普通西红柿只卖2元左右。
  ——2020年11月,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费县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研究西红柿萃取物提取、研发功能性食品。本来加工用的西红柿果实,在市场上很便宜,每公斤只售1-2元,而从中提取20克萃取物,再制成压片、口服液,身价倍增,卖到30-50元。
  ——蔬菜研究所筛选西红柿新品种,在当地示范推广。
  胡阳镇养马庄村村民王明华家的10个西红柿大棚,用上了熊蜂授粉和丽蚜小蜂治虫技术。“不仅西红柿品质提升,还节省了人工。”他说,仅用熊蜂授粉一项,1年就节约1万元左右。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若干。
  在整体打造产业链时,山东省农科院有一个创新:即实行“链长制”,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学科和团队建设改革,整合全院相关科研资源,形成大团队,一个大团队对应一个产业链,由相关研究所的所长担任链长,聚焦产业“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攻关创新。其目的是,为产业链提供一条龙、一体化、一盘棋解决方案,打造优势明显、影响力大的“链主”企业、拳头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如此,不局限于单个品种推广、单项技术落地;不再个人单打,而是实施兵团作战,“战果”自然更加丰硕。一年来,在3个示范县(市),打造了招远市大户庄园林果生产销售、郓城县侯咽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20多个产业链。
变化之三: 由一人一所管理 到整体保障服务
  原来的科研管理和服务系统,是针对一个人、一个研究所的。从2020年6月“三个突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之后,山东省农科院陆续制定出台文件,形成了一个整体保障机制和服务系统。
  ——成立“三个突破”指挥部。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指挥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另有副指挥长、成员若干名。成立招远、费县、郓城3个示范县(市)工作组。
  ——制定出台规章制度。如,《关于在我省东中西部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个突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赴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挂职管理办法》《“三个突破”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细化了工作保障措施、挂职人员待遇以及考核办法,以实物工作量为评价标准,建立“三个突破”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确定了“三个突破”工作组、各部门、各单位、产业链链长和挂职人员工作量化考核指标,并规定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职称、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还出台了《“三个突破”工作督查制度》《“三个突破”工作问责制度》《关于“三个突破”示范县(市)挂职人员工作纪律十条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挂职人员有关工作和生活行为作了约束。
  ——加大时间精力投入。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统筹“三个突破”全局工作;三位分管副院长每人负责1个示范县(市),每个月至少要有7天时间,在示范县(市)蹲点;所长、处长、团队首席、产业链链长,每个月至少要有10天时间,在示范县(市)蹲点;挂职科研人员中有41人为全脱产挂职,非脱产挂职人员每年累计至少要有60天时间,在示范县(市)蹲点。 
  在政策引导鼓励和后勤保障支持下,全院科研人员参与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样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来,有近3000人次走进3个示范县(市),开展技术服务,举办培训会、观摩会。他们陆续推广了果茶避雨种植模式等260余项新技术;先后引进示范种植济麦44等300余个优良新品种;引入避障割草机等农机新装备十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