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要闻

沂南县张庄镇疫情防控办工作人员王康文——

“只想把防疫屏障建得再厚实些”

2021-08-25 作者: 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尹君 聂子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王康文(左一)上门巡查村民居家隔离的情况。
  8月18日5点,闹钟准时响起,王康文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用凉水抹了把脸,就上网查看信息。“今天的中高风险区只剩119个了,涉及存在中高风险区的地级市16个,包括8个省份和一个直辖市。”王康文迅速把这些信息标注在地图上。
  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王康文是沂南县张庄镇疫情防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今年28岁,从2020年初,他一直战斗在防疫一线。
  一张自制的“疫情风险区地图”,是王康文给很多村民制定回乡路线的“法宝”。8月12日,有村民想从重庆回家。王康文告诉他,走陆路,湖北、河南、江苏都是途经地,只要经过中高风险区,就需要居家隔离14天,所以,走陆路不如坐飞机。
  这位村民执意要自驾回家,王康文便根据他的“地图”,给这位村民“定制”了回乡线路:绕道山西、陕西、河北,然后再回山东。“大多数人都是回乡有事,与其在家隔离上十天半月,不如绕个远,也就多出个一天半天。”王康文说。
  这样的规划,王康文不记得做了多少次。他只记得从7月初疫苗大规模接种开始,已经40多天没回家了。
  “请戴好口罩,有序排队……”5点30分,他准时来到镇卫生院新冠疫苗接种点。虽然8点才开始接种,但接种点里已有人在排队,王康文立刻开始发号,引导前来接种的人流。  
  维持秩序之余,王康文见缝插针和村民们聊会儿接种疫苗的好处。他说,主动来打疫苗的,大多是在外上班、经商的,这些人见多识广、思想开明,他们回家、回村现身说法,比干部进村动员效果更好。
  下午2点,王康文送走了最后一名村民,这时他的嗓子已经有些哑了。这是他做防疫工作一年多的“后遗症”。除了要不停地和村民沟通,县里还经常推送疫情协查信息,最多时他一天打了100多个摸排电话。
  “现在比前一阵轻松多了,之前有的村民晚上8点之后才赶过来,我们也都给予了接种。大家常常忙到晚上9点半以后才下班。”王康文说。
  不过,下班的是别人,王康文的工作还在继续:统计当天接种人数,梳理全镇56个村的接种进度,制作成表格,上传到防疫群里……做完这些,还要打印第二天的排队顺序号。最多时,他一星期用了两个硒鼓、3000多张纸。
  很快,车子进了小河村。村里有一名从重庆回来途经风险区的村民,正在居家隔离。“全镇居家隔离的村民最多时有20多人,现在只剩下7人了。”王康文说。
  这些人的精神、身体等状况,事无巨细,王康文都要关注。8月14日下午,和庄村一名村民打电话给王康文,说孩子发烧39.5℃。王康文心中陡地一紧,因为这名村民是8月初带着两个孩子从烟台回来的,正在居家隔离。“如果接到镇卫生院治疗,此时有200多人在那里接种,这个孩子一旦有问题,影响面会很大。”王康文一边安抚六神无主的大人和孩子,一边和县里联系,最后决定由县医院派救护车,把孩子拉到县发热门诊诊治。
  好在虚惊一场,孩子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王康文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近4个多月里,进村入户宣传是王康文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去四山子村宣传防疫接种,上山时还阳光灿烂,进村民家不久,就大雨滂沱。回程时,山路上的泥埋到小腿,脚好不容易拔出来,鞋子却还在泥里。
  中途接到南沿汶村村民李先果的电话,这位72岁的老人腿脚不便,却积极申请打疫苗。于是,王康文绕路把老人接到了接种中心。“防疫宣传单上印的是小伙子的手机号,俺们有事就直接打他的电话。”李先果说。
  有付出就有收获。张庄镇18岁以上常住人口的疫苗接种率已达到92.5%。别小看这个数字,里面包含着王康文的几多甘苦,几多不易。
  “不论有多大困难,只想把张庄镇的防疫屏障建得再厚实些。”王康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