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头版

齐农工商盛世运千年瓦当传到今

执笔/农村大众报记者刘真真见习记者孙甲

2021-08-25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齐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陶器。
  出淄川,沿淄河北上,过百里,齐国故都临淄就出现在眼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2600余年前,百姓在此植桑、种豆、冶金、制车、纺织、制陶。
  齐国的经济到底有多繁荣?   “齐国是当时的冶金业中心、纺织业中心、制车业中心、制陶业中心、漆器制造中心、铸镜中心、铸币中心和手工业科技中心,经济繁荣,商业发达。”8月12日,在齐文化博物馆,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姜健对记者介绍。齐国的缔造者姜太公根据复杂严峻的立国环境,采用灵活变通的治国方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方针,为齐国的富强建立了国本。
  拿制陶业来讲,战国时期,临淄制陶业盛况空前,有十多个乡、五十多个里从事制陶业,分官窑和私窑两类,从业者数百人。现在,人们从临淄出土的数以万计、近千余种的齐瓦当上面,仍可约略看到当年临淄制陶业的辉煌。
  谈起齐国当年的经济地位,姜健说,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的齐桓公春秋首霸时期,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284年的战国齐威王时期、齐宣王时期、齐湣王前期,100多年间,齐国的综合国力在当时保持第一,“民众殷富,海内称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综合国力从未跌出过前三名。
  自立国以来,齐国即重视商工之业。齐桓公时,管仲改革“三其国伍其鄙”,明确划分“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此时经商者约占临淄城总人口的14%。战国时期的临淄,城市规模空前扩大,工商业高度繁荣,临淄已发展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都会。据文献记载,临淄城内有许多商品交易的市场,称为“国之诸市”,最繁华的区域则是“庄岳之间”。
  历史长河中,管仲堪称“春秋经济改革第一人”。管仲的经济改革,处处体现着务实、民本、创新的齐文化特征,为后世的经济学家所重视并借鉴、继承。姜健坦言,齐国发展蒸蒸日上之时,地球上的许多地区,还处于茹毛饮血时代。
  “当时的齐国在重视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商业,农工商并举。”姜健介绍。距今约一万年左右,齐地的原始农业就有了萌芽。西周时期,姜太公封齐建国后,一方面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丝麻纺织、煮盐等工商业,一方面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最早提倡农工商并举,认为“大农、大工、大商”,是国家经济的“三宝”,并且把“大农”置于“三宝”之首,认为农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应放在工商业之先。
  齐国的农民种啥农作物?据姜健介绍,齐国土地肥沃,百姓主要种植小米、水稻、大豆、高粱、黄黏米、大葱等。《管子》一书记载了大量的农学理论。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援救燕国,把河北北部、辽西、内蒙古中南部的大豆、大葱的良种引入齐国进行繁育、推广。”姜健介绍。齐桓公非常重视农作物育种,《管子·戒》中记载:“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
  齐国实行奖励农业人才的基本国策。《管子·山权数》记载,齐国政府奖励农业人才的范围很广,包括精通粮食种植、善养牲畜、精通园艺、善种瓜果蔬菜、能预测灾情、善于养蚕六个方面的人才。当时,齐国政府给这些农业人才黄金一斤或相当于八石粮食价值的奖品,免去他们的兵役,还让这些人才有话语权。
  临淄区朱台镇境内的高阳故城,是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的诞生地。《齐民要术》的农业思想可归纳为4点:安民富民;综合天、地、物、人因素;主张工具、技术的创新,重视土壤、肥料、良种;提倡生态种植、多种经营。
  在临淄齐国故城城垣遗址实地探访,只见这里保留了齐都临淄城的古城墙,墙体上的道道夯层清晰可见。“齐都临淄城是先秦时期历时长久、规模宏大、人口最多、工商业最繁荣的都城之一。齐都临淄城的遗址,就是临淄齐国故城。”临淄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崔艺丹介绍说。
  齐国故城外,巍巍牛山草木葱茏,洋洋太公湖碧波如镜。历史的长河奔流至今,临淄把“尊贤尚功,奋发有为;通权达变,与时俱进”的精神基因完美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