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高粱地

信里春秋情意长

2021-02-24 作者: 吴文峰 来源: 农村大众报
  吴文峰

  辛丑年大年初二,86岁的电影演员杨在葆先生因病去世。初六,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告别仪式,灵堂内巨幅个人彩色照片上面有八个大字:铁骨硬汉、在葆不朽。门口还有许还山送的挽联“热血佳艺融九州屏幕,铁骨厚德立一世英雄”,这是当天中午我从网上看到的。其实,那天我也草拟了一副挽联:飞鸿寄山峦,传语地质人,强者事业,多向生活寻宝藏;驾鹤离原野,垂功明星谱,硬汉楷模,早如红日映银屏。只是发去得太晚了,肯定没来得及展示。但欣慰的是,我提前联系到了先生的夫人陈丽明女士,以一个老地质队员的名义送了花圈。
  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高考之前,我因为看了杨在葆先生主演的电影《年青的一代》,便怀着对大山的向往和“好男儿四海为家”的壮志,自作主张,报考了南京地质学校。这一步迈得坚定、走得艰难,但从没后悔过。“今天我深知这一工作需要付出无数心血乃至生命,还有很多人看不起我们。我的同事中,许多人还找不到对象。您知道我是多么盼望能再看到您穿着登山鞋、背着登山袋的身影啊!”1984年夏天,我在跋山涉水的途中,给杨在葆先生写了一封信。当年9月2日,以《来自山峦的期盼》为题,在《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刊发。同版有他的回信:《开拓生活的宝藏》。里面有几句话,让整个地质界感到振奋:“地质工作者是打开地下宝藏的金钥匙!地质是强者的专业,惟独有气魄、有理想、有雄心的高尚的人才配干这一行。”落款是“名誉地质队员杨在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收到了四面八方的数十封来信,有问候,有鼓励,还有人明确提出要和地质队员交朋友。湖南桃江县金光山乡一位姓包的朋友,还把“云母片岩”当作“金沙土”夹在信中寄来让我鉴定,我都仔细地回信、答复。
  我所在的山东省地质局物探队团委还精选部分信件,摘要刊登在《团的工作通讯》上,发送给各分队及系统内兄弟单位,引起不小的轰动。我的母校也在校报上转登了那两封通信,这是半年后,一个刚毕业分到山东的学弟告诉我的。
  借此通信的东风,我所在的物探队三分队很快成立了绿野文学社,并不定期编辑油印刊物《山水情》,刊发大家的文学作品。其宣言就是“用笔竖起文学的钻塔,开拓地质生活的宝藏!”
  后来,我写新闻、作诗文,当编辑、做记者,一步步走来,始终觉得是杨在葆老师的回信,坚定了我的信心,并指引我走上创作之路,才丰富了人生。
  往事安能忘。2014年9月2日,情不自禁,我又给杨在葆先生写了一封信,随后,以《30年后的汇报与敬礼》在《大地文学》发表。近3000字,洋洋洒洒诉说了这些年来的成长经历和感受。信中流露出“我真想有机会前去北京拜望您,聆听您的教诲,感受您的地质情怀!”的心愿,这也是当时真实的想法。30年了,过去少有机会进京,也苦于不知其住址,才没能成行。但他塑造的地质队员肖继业硬朗、刚强、矫健、阳光、不怕艰苦、勇于担当、充满了男子汉气概的艺术形象,一直沉潜在我的脑海里,时常露出头来,让我对标自省、扪心自问,该怎样走好每一步路?我关注他的行踪,知道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宿州的他,即将进入耄耋之年,代表作有电影《红日》《年青的一代》《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双雄会》《代理市长》,电视剧有《卧薪尝胆》等。2014年2月4日,杨在葆被文化部等授予“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有评论说:“他以自己的本体生命和艺术生命,为中国男人树立了阳刚硬汉的标准。”有报道说他曾表示:“绝对不会为了钱拍戏,人一旦信念变了,就容易走歪路,就再也正不回来了。”还说过:“文艺作品和演电影一样,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精神,而非一味追求金钱。一旦为钱做事,就失去了初心,作品就失去了灵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4年12月16日中午,我在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处住宅小区里,见到了相知30年却从未谋面的“偶像”。那次我是临时通知去公干,来不及准备,只带了一块泰山玉雕刻的山水摆件;那天,他因为去补牙,直到中午才相见。之前,我通过朋友要来了他的手机号,了解到了大体住址。
  会见的场面非常温馨。当戴着礼帽、挂着口罩、腰杆笔挺的杨在葆从电梯里出来,硬汉的形象一如当年。握手寒暄,走进房间,他的工作室里满眼墨香。“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几个大字龙飞凤舞,似乎墨迹未干。我知道,这是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中的词句,他十六岁就写出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追问。
  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直奔主题:就想见一面,感谢30年前的鼓励,说几句话,10分钟足矣!并随手递上了当年中国青年报的复印件和名片,杨先生眼睛一亮,端详了几秒钟,说:“我拍《年青的一代》时,29岁,1964年。那时,搞地质的都很辛苦,我不知道现在地质队员的待遇怎样。我感觉,对这方面的宣传不够,应该宣传当年你们搞地质的那种精神,传播正能量。”“我觉得地质队员啊,有水晶的品格,有钢铁的意志,有金子的心。他们很纯洁,像水晶一样不带有任何杂念,不带有个人的功利,就是为祖国,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去找矿。钢铁的意志,说的是在野外各种情况都会碰到,有时候还挺危险,但他们不畏难。金子的心最是难能可贵的。”随后,他在我的采访本上写道:文峰同志,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在北京相会非常高兴,中国地质队员的高贵品德,忠于祖国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歌颂。在此向我的地质队员朋友们致敬!您们的朋友杨在葆。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于北京。”聊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往后翻了一页,写道:“水晶的品格,钢铁的意志,金子的心。为中国地质队员题照。您的朋友杨在葆。”
  一个小时后起身告辞,杨在葆先生说:“以后你们搞什么活动,我支持你,需要我参与的,也请尽管说!”带着欣喜踏上归途,没承想此一晤竟成永别。
  2019年11月,先生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并到厦门领奖。替他高兴的同时,我又觉得无论什么荣誉,都不如他自称“荣誉地质队员杨在葆”更有意义,也不如“您们的朋友杨在葆”更暖心!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幸相知,有缘相识,有信相通。现在,杨在葆先生驾鹤西归,他永远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