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头版

贫困村变身示范村样板村

济南市莱芜区:书写脱贫答卷,接力乡村振兴

2021-01-20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大娘,今天身体还好吗?有啥困难就给我们说。”1月16日中午,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派驻大王庄镇龙亭峪村第一书记郭能强和乡村医生于运友一起来到村民李玉英家,为她送上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今年80岁的李玉英,因老伴大病致贫,她自己又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为此,郭能强为她申请了低保,还安排了慢性病免费用药、体检服务,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在莱芜,像这样的帮扶故事有很多,像李玉英老人一样享受照护的贫困户在很多村都有。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为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济南市莱芜区创新基层管理方法,推行六级联动体系,区级领导带领79个行业部门包挂镇街,镇街干部包村,村里党员包户,并选派166名第一书记、3956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户因户施策帮扶。目前,莱芜区79个省贫困村、11806户贫困户、191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莱芜区扶贫办负责人刘雷说,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莱芜区还建立了存在返贫风险脱贫户台账,及时动态调整,“脱贫攻坚与低保、临时救助有效衔接,兜牢了民生底线。”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步脱贫易,稳定脱贫难。
  在莱芜,积分制扶贫服务体系已形成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积分兑换的生活用品,平时基本够用了。”在莱芜区雪野街道办事处富家村积分超市里,正在用积分兑换洗衣粉的村民李庆呈说。今年61岁的李庆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纳入了低保,村里还安排他维修全村自来水管。“这是扶贫专岗,除了领工资,平时干的活还给积分。”李庆呈说。
  “有了积分就有了目标,能激发出贫困户靠自己劳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刘雷说。全区贫困户累计参与积分兑换7.47万人次,物品总价值308万元。
  同时,莱芜还为2756名贫困人员开发扶贫专岗,月补助额41万元。“我们还设立了孝善扶贫基金,贫困户子女累计缴纳赡养金4114万元,发放补贴1132万元,惠及贫困老人2.5万人次。”刘雷说。
  相比“输血”式帮扶,莱芜更加重视产业扶贫。“过去冬闲窝在家里烤炉子,现在村里有了大棚,我就能打工挣钱,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再加上村集体的分红,生活上没有一点问题了。”莱芜区茶业口镇西嵬石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自从2016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起蔬菜大棚后,贫困户陈家庆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莱芜区通过延长乡村产业链条、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等一系列举措,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产业。“2016年以来,全区各级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1亿元,实施转移就业、特色带动、兜底保障等扶贫项目305个,实现项目收益3035万元,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634万元,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项目收益1500元。”刘雷介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寒冬时节,站在西嵬石村东,远远望去,只见30个高温大棚一字排开,颇为壮观。
  从欠债累累的省级贫困村,到2020年实现集体收入8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并获得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西嵬石村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是专项扶贫资金奠定了村庄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从依靠‘输血’生存到自身‘造血’的发展转变。”西嵬石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传刚说。
  原来,西嵬石村多年来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全村345户、875人,脱贫享受政策的就有112户、193人。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招引能人回村,组建起新班子,成立牛头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专项资金382万元,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起了30个扶贫大棚,不仅让全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还带动周边9个村的777户1385人脱贫增收。
  “村庄有了产业,村集体就有了收入,既可以托住贫困户,又能成为村庄发展的助推器。”陈传刚说,西嵬石村还依托这些果蔬大棚发展起乡村旅游。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莱芜,有很多村都像西嵬石村一样,在多方扶持下,从贫困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村。“全区将扶贫资产确权到村,全面监管,省市贫困村集体项目收入均确保在5万元以上。”刘雷说。莱芜区还通过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6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家庭农场310家、农民合作社1438家,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示范镇5个,全区近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农村大众报记者 石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