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王经臣甘当义务讲解员

7年讲解7700多场次,听众达11万多人次

2020-11-11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王经臣(左一)在给来参加学习的人讲解。
  他叫王经臣,是临沭县曹庄镇朱村“钢八连”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生于1950年6月、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他,始终坚守在讲解一线,保持着“战斗”状态。
  他说,来人就是命令,我要随时为他们做好讲解。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11月25日至今,王经臣已讲解7700多场次,听众达11万多人次。
来人就是命令
  随着朱村“钢八连”纪念馆被临沂市委组织部、临沭县委组织部分别列为党员教育基地,被有关部门列为爱国教育基地,被确定为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基地,王经臣的讲解场次更多了、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2016年8月8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忘我地工作。
  每天前来参观学习朱村“钢八连”纪念馆的人络绎不绝,有时一天就有七八个,王经臣讲了一遍又一遍,经常讲得口干舌燥、声音沙哑。
  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的数百名官兵来拉练,王经臣为他们做了一场革命传统报告。
  莒南县组织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来了,两批600多人,王经臣为他们讲解,每批讲两个小时。
  他说,“钢八连”执行“枪声就是命令”,我必须做到“来人就是命令”。
  一天工作下来,他常常浑身无力,散架一样。老伴心疼,劝他不要这么拼命了。孩子担心,劝他毕竟年龄大了,不能再像年轻人一样了。
  他还是一如既往。每天吃过饭,便不知不觉地走到纪念馆。老伴说他“你是以馆为家了”。
“钢八连”的精神激励着我
  “枪声就是命令”,“钢八连”解救朱村群众的事迹是王经臣每次必讲的内容。他说,是“钢八连”的精神感动了他,激励着他。
  朱村在抗战初期就建立了党组织,是个“红色村”。1940年初,八路军的两支队伍先后进驻过朱村,村民腾房子、筹军粮,拥军积极性高涨,朱村成为堡垒村,也成了日伪军的眼中钉。1944年除夕,日伪军对朱村进行突袭。
  “枪声就是命令!”离朱村不过几里地的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八连来不及请示上级,果断集合部队跑步向朱村集结,并在朱村的外围和鬼子交上了火。
  这场战斗持续了6个多小时,八连战士奋力击退凶残的日伪军,共消灭日伪军40余人,保卫了朱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屠村图谋。八连连长鄢思甲在这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有24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可以说没有八连,就没有朱村的今天。”王经臣说,几天后,朱村老百姓亲手做了一面红旗送给八连。1944年8月,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同志亲自命名四团八连为“钢八连”。
  为纪念“钢八连”牺牲的战士,朱村的乡亲们从那时起,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把第一碗饺子捧给烈士。
  王经臣介绍了建馆的经过。他说,“钢八连”纪念馆是在2011年开始动工建设的,建馆由他提议,得到村领导的支持。
  首先是写倡议书,发动社会各界群众踊跃捐款,开始募集资金。
  其次是征集资料,召开专题会议征求意见、征集材料,并向村里外出人员征求意见资料。
  然后走访查询,专程到浙江找临沭老县委书记铁瑛的后人,到济南找鄢思甲的后人,并到保定“钢八连”驻地,查找查询有关资料。
  他们还专门到县档案馆、党史委、史志办、图书馆等有关部门查阅搜寻有关资料。
  2012年8月,“钢八连”纪念馆建成。
乐做档案馆长
  朱村历来对档案管理非常重视,从1950年起由村会计归档保管,所存资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史。1950年对每块土地的打差定税、1951年第一次土地房产确权认证、1953年统购统销,1955年成立合作社,以及后来吃统销粮,发布票,每年各种会计报表等资料,基本完善。
  朱村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又发动村民踊跃提供发掘有价值的资料、实物等,请县档案局工作人员帮助指导,分门别类,整理出会计、土地、文书、组织等10类7000多卷(件)档案,在2015年7月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村级档案展室。
  王经臣又主动担起了档案馆馆长的角色。
  档案也能解决大问题。王经臣给我们讲了两个朱村档案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起案件。
  2001年,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胜诉!
  1998年4月,大官庄水利枢纽闸管所的一次蓄水,导致朱村近千亩粮田被淹,小麦绝产,殃及全村1/4人口。多次调解未成,翌年秋,朱村将沂沭河管理处、大官庄水利枢纽闸管所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定,由沂沭河管理处、大官庄水利枢纽闸管所负全责。被告方不服,认为“涵洞漏水是工程质量问题,不应只是管理单位的责任”“其中被淹的200多亩,不是村民的土地”,提起上诉。
  二审开庭,一本《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摆在桌子上,“不是我们的土地?看看我们登记入册的房屋土地确权凭证!”朱村农民理直气壮。
  这份土地确权存根,填于1952年1月7日,每户一页,共有8册。户主姓名、人口和土地亩数、坐落、种类、四至、长宽尺度等房产信息十分详尽。这些存根的原件,保留在每户村民手中。
  一份土地档案,打赢了一场官司。
  第二个故事是村民改出生日期。
  朱村村民王济玉1945年出生。在办理身份证时,被错办为1954年生人。他多次找派出所反映,也找过很多人,都说户籍档案不能随便改动,这事不好办。
  后来,农村60岁老人的补贴开始发放,他急眼了。有人为他想到了村里的档案。
  最后,他拿着找出的档案卡片,到了派出所。派出所工作人员依据这份档案材料把他的出生日期改了过来。
  他高兴地说,真是没有想到,搬老账还能解决大问题。
  档案陈列展墙上,挂着的奖状格外醒目。奖状名称是《小麦丰产奖状》,上书“奖给一九五九年小麦丰产先进单位郯城县曹庄人民公社朱村生产队”,颁发单位是“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落款时间是1959年9月12日。  “朱村的奖状,有厚厚一摞哩。这是朱村人心底最深沉的力量和精神源泉。”王经臣自豪地说。
为讲解甘心奉献
  王经臣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讲解上,那么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家庭。
  王经臣2012年承包3亩土地,全部栽植了葡萄。次年,他的葡萄获得大丰收,却没有卖出好价钱。原来,葡萄收获期间,有多个团队预约前来参观学习,王经臣只能是忙里偷闲抽时间在附近村子卖,卖不上价钱。
  有一天,他上午只有两场讲解任务,待来人走后,他就赶到葡萄园摘了一大车的葡萄,准备去县城,搞个小批发。
  在他准备出发之际,手机响了,一外地代表团说是下午3点到。
  这时去县城,下午3点赶不回来;不去,葡萄怎么处理?
  他还是赶回了纪念馆,想等讲解任务完成后再去县城。
  谁料,代表团5点才到,他讲解完成已近7点。
  急火火地赶到县城,已很晚。县城里灯火辉煌,他站在大街上,看着车上的葡萄,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在县城工作的儿子儿媳,还有4位亲戚朋友赶来帮忙,将葡萄处理了,原本4元多1斤的葡萄,只卖了3元。
  有一次晒粮食,他把粮食摊开,就去了纪念馆。
  临近中午,突然下起了小雨,可他有讲解工作无法回家,妻子也没有在家。活动结束后,他赶回家,悬着的心放下了。邻居见王经臣家里没有人,就赶过来帮他把粮食给收了起来。
  王经臣原来种着八九亩农田。现在,家里的农活自己靠不上,他只保留了1亩地,其余的都流转了出去。
  王经臣的3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儿子们开店经营想请他去帮忙照看,他拒绝了。他离不开朱村,更离不开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纪念馆。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史佩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