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头版

鄄城滩区4.1万群众告别“水窝子”

学校、卫生室、就业车间等,家门口一应俱全

2020-10-19 作者: 通讯员 房正 刘永霞 来源: 农村大众报
  王家村张发财、宁素珍夫妇(前)回老屋搬被褥。
  深秋,在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中心广场上,前来看房的村民络绎不绝。5.2米高的村台上人来人往,选上房的村民喊上家人直奔新房。
  三合村村台涉及三合村、毛洼、王庄、西周楼、武西庄5个自然村,共有1791套居民住宅房(屋),王庄村是三合村村台首批入住的村庄。“以后再也不怕发大水了。”刚拿到新房钥匙的郭保荣眼含泪花,他说,打记事起,王庄村就搬迁过三次。
  “黄河滩,黄河滩,洪水一来,房就淹;媳妇窜,孩子窜,窜上大堤,保平安。”一首民谣,道出了滩区群众的辛酸。今年71岁的王庄村村民王乃亮说:“1996年之前,这里每5年就有3年闹洪灾,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种的庄稼也多年不收。1958年,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我才9岁。全家人坐着由房梁、麻绳做成的木筏,一起用手划水登上了大堤,开始了一个多月每天吃8两地瓜干、住在亲戚家的日子。”
  洪灾频发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娶妻难。“1980年到1982年,连续3年大水,庄稼颗粒无收,原先已经订婚的新人,有4家退婚了。现在村里还有十多个光棍汉,都是洪灾耽误的。”郭保荣说。
  村民刘春明今年70岁,老两口加上两个儿子家总计11口人,过去一直挤在3间北屋、2间西屋的老房子里,这次他要了两套144平方米的房子。“房子分108平方米、144平方米两种别墅户型和36平方米、72平方米两种楼房户型。按照政策,搬迁的村民每人补贴3.49万元,自己再添点就够了。”刘春明说。
  张发财、宁素珍夫妇拿到新房钥匙后,小心翼翼地摘下挂在老屋里的全家福,拿上用床单包起的铺盖等,骑上电动车向1公里外的村台驶去。“等过年人到齐了,在俺新家大门口再拍一张全家福。老家具都不要了,住新房、买新家具、过新生活。”张发财一口气说了3个“新”字。
  “旧城镇4个村台社区已全部具备入住条件,至此,鄄城县黄河滩区4.1万名群众即将全部告别‘水窝子’搬入新居。滩区生态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鄄城县将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发展有机中药材、黄桃等农产品种植,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菏泽市委副书记、鄄城县委书记张伦说。
  为“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旧城镇四个村台全都配备了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完全小学、服务中心等设施,创业车间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就近就业。“两个大型超市、两个创业车间、一个酒店的租金每年至少40万元。以后村台上的村民也不用交物业费。”郭保荣说,“村民就近就业、孩子就近上学,大伙儿心里都乐开了花。”
  被新村台、新房子、新生活吸引回来的青年村民郭传朋,去年在城里选了一套商品房。如今他将10万元城里房的订金退回,打算到村台上居住。“这里不仅环境好、生活成本低,而且各种配套设施不比城里差,上班开车只要20多分钟就到了。”郭传朋说。
  晚霞映照下的黄河泛着五彩霞光,与相距不远的三合村村台上错落有致的新房相映成画。村台上,王庄村的村民们正幸福地忙碌着收拾家当,为搬新家、住新房做准备。“这么些年,头一次感觉这么踏实,幸福离得这样近。”王乃亮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 石鹏志
  通讯员 房 正 刘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