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大众报 > 致富导刊

从买全国到卖全球

靠文化创新,路庄村的“宝葫芦”走向世界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超祝超群通讯员王忠友

2018-11-08 作者: 来源: 农村大众报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有着“中国葫芦第一村”美誉的堂邑镇路庄村,随处可见葫芦的踪影:院墙上爬满了葫芦,大街小巷挂满了葫芦,农家院里更是葫芦成堆。俨然进入一个葫芦的世界。
  地处“江北水城”聊城市东昌府区的路庄村,依靠文化创新,把传统中国优秀文化与葫芦相结合,打造出别具自身优势的葫芦烙雕文化,把工艺葫芦销往全球多个国家。
农民变身创作人
文化葫芦身价增

  “堂邑葫芦”雕刻这门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至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堂邑葫芦”工艺第六代传人、路庄村村民郝洪燃。今年53岁的农民郝洪燃是当地葫芦加工大户,从事葫芦工艺品加工已有32个年头。
  10月23日,记者来到郝洪燃的葫芦加工厂,只见十几名农村妇女正拿着烙铁在烙画葫芦,不一会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寿星、观音送子图便跃然葫芦上,这些烙画葫芦的妇女,正是经过培训的文化农民。
  “大多数图案都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吉祥物或是取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传统素材,着重体现丰富多彩的中华元素。”郝洪燃介绍,有中国的文化特色葫芦工艺品深受外国客户的青睐。
  “昨天沙特的一个客商,通过一家宁波的外贸物流公司订购了我们28万件工艺葫芦,其中24万件是12生肖工艺葫芦,4万件是草帽娃娃工艺葫芦。”郝洪燃高兴地说。
  交谈中,郝洪燃告诉记者,路庄村的葫芦除了一小部分是本村村民自己种植外,90%白皮葫芦都是从全国各地买回来的,然后再进行加工后销售至全国或出口。
  路庄村村民周冬梅家里今年种植了3亩葫芦,10月之前就已经被本村加工商收购完,能说会道的她一算账,每亩地收入超过9000元。现在到了农闲季节,作为娴熟技术工她来到郝洪燃的工厂打工,每天保底有100元的收入。
  在路庄村村民于凤刚的福禄缘葫芦销售中心,他告诉记者,“白皮葫芦如果不经过加工雕刻就是普通的农产品,在当地农村集市上也就卖几毛钱一个,但是通过雕刻、烙烫、彩绘、勒扎等手法创作成工艺品后,至少能卖200元。”2008年他创造出独特的五环葫芦,被奥组委以2.7万元收藏。
  “村里每年都会邀请专家、教授来村里讲课,和咱讲讲种植和雕刻的新技术或者是市场新行情,如今我们村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了有文化的创作型农民。”于凤刚说。
坐在家里卖葫芦
村里多是“葫芦二代”

  郝春侠是路庄村第一批买电脑的人,那一年是2004年。如今距离他开的第一个淘宝店铺已经过去14个年头,轩宁葫芦也成了淘宝葫芦金字招聘。他的生意95%以上都是在网上交易,去年郝春侠的营业额突破了200万。 
  郝春侠介绍,现在村里像他这样搞电商卖葫芦的大概有300多户,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从上一辈继承了这门手艺,成了“葫芦二代”。
  记者了解到,现如今的路庄村处处都是葫芦加工户,家家都有展台。以路西村为中心的千亩葫芦种植基地,辐射20多个村庄,种植总面积达3000多亩。家家种葫芦、户户搞加工,使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产业,从业群众达1000多人,年加工葫芦2500万个,年收入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