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农村大众>两会特刊

郓城县南赵楼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纪实

  • 日期:20110216
  • 作者:
  • 来源:农村大众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专家点评  
南赵楼乡乡长 张运朝
郓城县委常委、副县长 南赵楼乡党委书记 张防
鲁西南,升起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郓城县南赵楼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纪实 本报记者 陈建志 本报通讯员 刘考勇
  郓城县城往南25公里处,洙赵新河北岸,崛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明星乡镇——南赵楼乡。
  这里,虽然号称“南赵楼”,9年前却没有一座楼,如今已是楼房林立;
  9年前,这里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如今通上了平整宽敞的柏油路;
  9年前,全乡仅有1家工业企业、113个个体工商户,如今分别达到88家、518个;
  9年前,该乡地方财政收入一年只有256.2万元,在综合考评中位列全县21个乡镇之倒数第三;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升至5600万元,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荣登各乡镇榜首。
  变化,翻天覆地!变化,令人惊叹!!
  探寻巨变的原因,当地干部群众说,首功要记到俺乡的当家人——现任郓城县委常委、副县长、乡党委书记张防和乡长张运朝——头上。

工业兴乡,农业富民——
穷则思变变则通

  2002年2月,张防来到南赵楼乡,起初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8月,他走马上任,挑起了南赵楼乡党委书记这副重担,张运朝接任乡长。
  “穷”,一个大大的“穷”字,犹如横亘在乡党委、政府一班人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当时,全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工业企业缺乏,乡政府穷,机关干部穷,老百姓穷,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面对此情此景,两位主要领导常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党组织赋予的责任和老百姓的呼唤,可是要发展、要增收,基础太薄弱了!他俩带领乡党委、政府班子其他成员进村入户调查研究,苦思冥想,寻找经济落伍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的优势,寻找符合乡情村情的致富路子。
  经过一个时期的深入调研,他们认识到,制约经济发展,固然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国家投资、靠上级帮扶、不满意就怨天尤人的“等、靠、怨”的懒惰思想。
  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进一步找到了发展乡村经济的独特优势。经过综合分析和多方考察论证,最后,针对本乡实际,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种植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
  思路既定,行动跟上。
  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南赵楼乡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干部群众学习温州人在发展经济方面“想千方百计、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的劲头,鼓励他们敢为天下先,大胆闯、大胆试,同时制定创办企业、发展经济的奖励政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企业应运而生。
  2002年以前,全乡仅有1家工业企业,到2010年底,已拥有赵楼煤矿、赵楼电厂、三元洗煤、宏发机械、禾子木业、中科木业、水浒纺织、澳克威啤酒、荣达新型建材等多种类型的企业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8家,年产值23.7亿元。同时,个体工商业户,由2002年的113个发展到2010年底的518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2万人。
  调整种植结构,带动农民致富。南赵楼人历史上就有种菜的传统,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引导,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但是由于受市场、信息的限制,2002年前,菜农销售产品的方式依然没有大的改观,还是一家一户提篮小卖,误工误时不说,去掉成本根本赚不了几个钱。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让菜农走出去卖菜,变为把客商请进来收菜”的发展思路,多方筹资25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45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建立以来,每年完成吞吐量达15万吨,交易额8000余万元,瓜菜销售辐射周边20多个市县,远的到达郑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这个市场也成了全菏泽市屈指可数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之一。这一举措,彻底解除了当地菜农卖菜难的后顾之忧。
  乡里因势利导,鼓励菜农扩大蔬菜种植规模,重点发展早春大棚和露地蔬菜生产。仅2007年,全乡就发展早春大棚2000个、露地菜7800亩,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80元,一举打破了农民增收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与此同时,南赵楼乡国税地税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2002年73.3万元,2003年199万元,2004年703.3万元,2005年1211万元,2006年1758万元,2007年2992万元,2008年3111万元,2009年5790万元,2010年13680万元。

规划小城镇,搭建大载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小城镇是吸纳人才的舞台、积聚企业的洼地。
  2002年之前,乡里已经编制完成了一个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2002年,张防、张运朝等领导上任以后,没有另起炉灶、重布棋子,而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有利城镇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稳步进行。
  随着当地煤矿开采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2010年乡里又请浙江大学的专家,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对全乡布局从整体上做了一个更高标准的科学规划,打算利用3~5年的时间,全乡居民均集中到乡政府驻地的5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社区居住。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理清思路。为保障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乡里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墙体标语、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宣传贯彻《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树立起“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结合煤矿开发,发挥边沿优势,明确提出了“以工立乡,以商兴乡,工贸结合,基础牵动,扩大框架,膨胀人口,努力把南赵楼建设成经济强乡”的城镇建设总体思路。
  加大投入,分步实施,科学运作。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有偿集资、个人投资、吸引外资、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扶持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11.5亿元,先后完成了乡政府驻地六纵六横共12公里的街道拆迁、硬化,硬化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建沿街商用楼12.6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网4.3公里;安装高杆双臂路灯130盏;新建中小学教学楼、实验楼6栋,占地102亩、总面积48.2万平方米的六合苑新村,以及一期占地156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龙翔社区;完成了乡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宿舍楼的建设;对乡政府驻地3.2公里的中心河护坡进行了修砌,栽植垂柳、黄山栾树、紫叶李、西府海棠等苗木6000余棵,栽植观赏藕1万余平方米。2010年,又争取菏泽市水利局的支持,在该乡境内建设一座水库,总投资5.37亿元,总库容3800万立方米,建成后每天可为化工园区及其它企业供水20万立方米,同时满足全乡5万亩耕地的农业用水需求,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建管并重,规范管理,常抓不懈。为加强小城镇的管理,乡里成立了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凡是城镇建设施工全部由其统一领导;乡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还招聘了8名环卫工人,对街道卫生经常打扫。目前,乡容乡貌焕然一新,乱搭乱建、乱停乱放、违法经营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居民的城镇意识、文明意识大幅度提高,塑造了小城镇新形象。
  从2002年到2011年,九载春秋,九载风雨,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小城镇——南赵楼乡,崛起于菏泽大地,闻名于鲁西南。
  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的崛起,使得这里成了积聚各方贤才、吸引外商投资的诱人洼地,成了人们建功立业、发家致富的宽阔平台,同时为实现城乡统筹、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搭建了一个重要载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行合作医疗,改善办学条件——
造福当代惠泽子孙

  在南赵楼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们看来,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博取功名,也不是为少数人谋取私利,而是造福父老乡亲,惠泽子孙后代。
  当南赵楼乡的经济上了一个台阶,财政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的时候,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开始谋划,如何提高当地老百姓的就医看病、子女教育水平问题。
  卫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群众撑起保护伞。
  南赵楼乡甄庄村70多岁的村民甄西荣说:“以前得了病不敢看,现在有合作医疗当靠山,治病更有信心了。”原来,这位老人患有高血脂、脑萎缩等多种慢性病,平常只能忍了再忍,实在忍不住了才到村卫生室拿点药。
  2006年10月,经过争取,南赵楼乡成了菏泽市第一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乡镇。甄西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入冬后,他病情加重,住进了乡卫生院,10多天花了600多元,出院时乡里给报销了400多元,自己仅花200多元。
  到目前为止,该乡已经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为营造宽松和谐的就医环境,乡政府投资90万元,建起了乡医院门诊楼、病房楼,改造了危房60多间,购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
  该乡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补偿支付标准,设定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药品,从而确保“新农合”基金足额、安全、有效地用到农民身上。如今,全乡农民人人可以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缓解。
  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灿烂阳光的普照。
  新年过后,正上小学的赵冬菊和她的同学们一道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令她高兴的事儿还有不少,比如,学校开设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让她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
  南赵楼乡,共有各类在校学生近5000人,过去由于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以及资金缺乏,有的校舍年久失修,动态危房频繁出现。另外,随着南赵楼矿井的建设投产,一些村庄需要搬迁,近5万人将要聚集在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上,其子女入学问题摆上了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南赵楼乡党政领导班子一道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乡里先期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3栋教学楼和1栋综合实验楼,修建了300米的标准跑道,购置了大批体育器材和计算机、电视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目前,该乡部分中小学生已搬迁至新校就读,总投资1800万元,规划建设中的另外5栋教学楼、4栋学生宿舍楼和1栋教师宿舍楼也将在两年内竣工。
  改善环境,提升群众生活、生产质量。
  自2002年至今,乡里多方筹集资金,先后修路99公里,其中包括乡镇驻地6公里,村庄公路93公里;为9个行政村通了自来水;改造农村厕所3487个,建设公厕70个;新建敬老院2000平方米。
  2008年,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区内新修机耕道路13400米,清理、新挖排水沟12000米,新打机井300眼,新修防渗渠8条共5200米,修建排水管涵248座,建生产石桥30座、蓄水池5座,总投资580万元,受益面积2.5万亩。
  另外,坚持突出为民、体现“民”字为先的原则做好救助保障。
  最近几年,南赵楼乡建立起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流浪乞丐人员救助制度,全乡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

关注民情,维护稳定——
和谐社会满眼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绽春满园。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南赵楼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十分注重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为搞好稳定工作,该乡通过乡村联动、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前沿阵地作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南赵楼乡政府驻地原来基础设施较差,全乡没有一个像样的建筑,曾被人戏称为“南赵楼无楼”。为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该乡通过出租土地、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拓宽硬化了道路,建设高标准商住楼1000余间,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形象。
  正当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时刻,一些群众因拆迁问题同村干部产生了矛盾,极个别人串联拆迁户准备上访。当时有人主张立即出面制止,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并没有急于行动。个别怀有不良企图的人则从幕后跳到台前,想利用拆迁补偿的问题来阻挠开街的企图暴露出来,受到群众的强烈谴责和抵制。
  乡主要领导见时机成熟后,派出工作组挨家挨户做群众的工作。中秋节前夕,乡党委成员们给每个被拆迁户送去了2斤月饼、30元钱和1封慰问信。入冬后,他们又带领机关干部给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送去了煤球和炉子。这一做法如同春风化雨融化了干群之间的坚冰,不少群众从不理解、抵触到后来宁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200多拆迁户1500间房屋按期拆迁,从而保证了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平时的工作中,南赵楼乡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了农村治安体系。比如,建立健全了“五位一体”的村级综合治理组织,认真组织开展了“四五”普法、“五五”普法、专项“严打”斗争等工作,积极做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干部作风一直是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作为菏泽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乡镇,南赵楼乡在机关干部中积极推行“民情日记”工作制度和实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党员干部围绕群众最不满意、最急切和最盼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农家门,说心里话,指发家路,搭致富桥”。有一年夏季的一天,大雨倾盆,袁庄村100多亩农作物被淹,急需挖沟排水,而排水沟必须经过邻村土地,乡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协调,最终将积水顺利排出,使大片的庄稼没有受到损失。李集村有个患心脏病的女孩,急需手术治疗,因家中经济困难一时又凑不齐5万元的治疗费用,村里的党员带动全村群众为其捐款1.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盐厂村有个名叫李晓燕的小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因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瘫痪在床,家庭困难而辍学了。甄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涛知道后,决定每月拿出100元钱资助她继续上学。目前,得到资助的李晓燕已重返课堂。
  为了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南赵楼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每月5日定为全乡的财务公开日和政务公开日。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和带动着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风正、气顺、心齐、人和的乡风、村风、民风已经形成。

繁荣农村文化,营造科学环境——
群众生活多姿多彩

  近几年来,南赵楼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确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加强阵地建设、活跃群众文化、培育特色文化,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缺少阵地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对此,南赵楼乡积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最近几年,乡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85亩的龙翔文化广场;设立了乡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新上了一套文化资源共享设施,以及大屏幕多媒体播放设施;为全乡34个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配齐了电视机、DVD、远程教育网络设施,添置图书10万余册,完善了文化活动室功能。通过加强乡村两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逐步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开展健康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水平。这几年,该乡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加强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全乡34个行政村都成立了秧歌队,乡文化站工作人员深入到各村进行指导,并帮助解决服装、道具等困难。
  此外,该乡经常在重大节庆日期间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元宵晚会、农民才艺展示、民间民俗表演,还有知识竞赛、篮球赛、象棋赛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乡的文化氛围逐渐变得浓厚起来,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正气得以弘扬,社会环境得以净化,为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南赵楼乡,乡村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极大改善,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发的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南赵楼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豪情满怀,正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朝着更远大的目标阔步前进。
  南赵楼乡,这颗升起在鲁西南的明星,明天将更加璀璨,更加耀眼。
          (本版照片均由魏忠友拍摄)

沿街楼房
  高焕喜(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业经济分团团长、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南赵楼,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欣喜,值得祝贺。
  变是常态,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然而,巨变、突变却多为偶出,这必须具备特有的机缘和条件。机缘往往并非仅有,南赵楼乡的机缘依然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突破菏泽”,上下重视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大势;条件则是南赵楼人自己所创设的。读了这篇报道,在这方面至少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首先,欠发达地区只要认准目标,找准定位,路子对头,真抓实干,是可以做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其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原有的思维模式,跳出原有的发展套路;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另辟蹊径,找准优势,选准突破口,集中精力打造新优势,突出新特色,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三,主要领导觉悟高、认识对、思路清、责任心强、务实真干,是在目前环境下,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关键。张防、张运朝正是这样的优秀干部。

农民秧歌扭得欢
机械加工企业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平安山东建设先进乡镇
  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菏泽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
  菏泽市经济工作实绩考核先进乡镇
  菏泽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
  菏泽市改厕工作先进集体
  菏泽市群众工作先进乡镇
  菏泽市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
  郓城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