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市场 B3

“保壳”成功又爆巨亏 A股“不死鸟”频现

新退市制度何时发威

  • 日期:20150202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导报首席记者 时超 济南报道

    进入2月,A股年报大幕徐徐拉开,然而多家前两年刚刚“保壳”成功的公司再度公布巨亏“成绩单”,已然给这场大戏蒙上了一层阴影。

    1月30日,恒天海龙(000677)发布业绩预告称,继2013年亏损2.61亿元后,公司201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再度亏损,金额高达4.30亿元。这意味着,这家2013年刚刚“摘星脱帽”的公司,很快又要被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类似现象已经在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如2013年最后时段依靠出售资产才避免被“ST”的山东钢铁(600022),2014年业绩预亏为13.5亿元;去年3月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彩虹股份(600707), 也给出了 2014 年 9亿-11亿元的亏损公告。

    “一方面,公司主业已经不振,又遭遇不景气的经济周期,业绩很难走出低谷;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仅依靠财政补贴、出售资产等方式保壳的公司,很难做到健康的盈利模式。”中诚顾问投资分析师王瑞鑫表示。

    多名业内人士对导报记者表示,虽然新出台的退市制度被标上了“史上最严厉”的标签,但上述刚保壳成功又陷入亏损境地的上市公司仍大量存在。此类现象应引起投资者及监管层的关注,建议投资者谨慎对待。

    “巨亏”常客

    恒天海龙是在2013年7月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而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ST”一直是其前缀。

    公开资料显示,由于违规担保,恒天海龙于2011年9月5日(彼时名为“山东海龙”)被执行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 海龙”。又由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亏损3.72亿元和10.13亿元,且2011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值,公司被执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海龙”进一步变更为“*ST海龙”。

    随后,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开始了破产重整之路,期间削减近22亿元债务,负债率大幅降低,重新恢复了融资能力。同时,公司剥离了非主业资产,整合了内部资源,使公司得以集中优势发展粘胶纤维和帘帆布主业。值得一提的是,在重整过程中,公司引入了央企中国恒天成为控股股东,并改名恒天海龙。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一系列举措后,公司2012年实现净利润11.10亿元,成功“保壳”。不过,在业绩“大爆发”后,公司经营又重新回到亏损境地。    据1月30日恒天海龙发布的业绩预告,由于行业整体低迷,主要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降低,公司2014年净利润亏损额高达4.30亿元。由于这是继2013年亏损2.61亿元后公司连续第二年以巨亏收官,按照相关制度,公司将再度被交易所给予“退市风险警示”。同样,刚刚摆脱连续亏损境地的山东钢铁,2014年也重新陷入“巨亏”境地。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钢铁2012年就已出现巨亏,亏损额高达38.37亿元。2013年公司主业并未改善,为了避免连续两年亏损被“ST”,公司不得不以5.84亿元的价格转让旗下子公司济钢集团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80%的股权和山东莱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才实现年内盈利。然而,其2014年业绩预告显示,由于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致使公司销售收入和毛利同比均下降,加上公司费用增加、投资收益减少,最终导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亏损13.5亿元。实际上,类似情况不仅在山东上市公司中出现,近期发布“预亏”公告的公司中,有多家都存在前期被“ST”甚至“*ST”的经历 。如彩虹股份2014年业绩预亏9亿-11亿元,而去年3月份这家公司才刚刚“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另外2011年借壳*ST 申龙上市的海润光伏(600401)近年来也持续亏损,其201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年度亏损额高达8亿元,远超其2013年2.02亿元的数额。期待退市制度发威“这说明债务重组、变卖资产、股东输血等手段并非万能之药,上市公司虽然通过其暂时免于退市之灾,但其后依然有退市风险。”对于上述现象,王瑞鑫说。导报记者注意到,诸多“保壳”成功后又再度亏损的上市公司,多数存在主营业务不变、经营管理难以改善的问题。如恒天海龙在“保壳”时,其2012年度净利润达11.10亿元,不过有心的投资者发现,这一数字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变成了亏损7.06亿元。也就是说,公司本身的“造血”能力并未提高。值得关注的是,此类问题发生之时,仍有上市公司依靠此类方式成功“保壳”。相关统计显示,A股市场目前共有 46 家ST 公司,26 家公布2014年业绩的公司有望“摘星”或“摘帽”。从“保壳”手段看,转让资产、资产重组和非经常性损益仍是主要选择方式。如*ST 中富(000659)、*ST 三维(000755)、*ST海化(000822)等公司通过转让技术、子公司股权等一系列动作使公司净利润扭亏。其中向大股东出售资产获取处置收益是不少ST公司扭亏的常用方式,类似*ST新材(600299)通过向大股东蓝星集团出售子公司股权和一系列资产获得11.16亿元收益的案例,在A股市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例子为*ST 昌九(600228),这家多次“保壳”成功的公司,此次再度通过地方政府1.6亿元的补贴以及大股东债务豁免成功“保壳”,可谓A股“不死鸟”。与上述公司相比,类似*ST民和(002234)、*ST 南钢(600282)等通过主营业务改善而扭亏的公司为数不多,成功转型其他新兴领域的公司更是非常少见。“这应该引起监管层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对导报记者表示,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变卖资产,都只能是权宜之计,上市公司应在产业转型、主业改善方面做文章。“特别是一些处于过剩产业、连年陷入‘保壳’危机的上市公司,只是通过地方财政的支持吊着一口气,既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无益于市场健康发展。”更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去年11月新退市制度实施后,市场对A股“只进不出” 问题的改善有较大期望,预计监管层会对类似常年亏损的A股“不死鸟”给予更严格的审查标准。“总的方向应该是基于自身基本面的改观,而不是依靠非正常手段延命。”杨春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