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经济导报>书画名家 B2

海的女儿

——读董晓丽及其作品

  • 日期:20100222
  • 作者:
  •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第一次看到董晓丽的作品,是她的一组“海之风”系列写生作品。那些画一下子让我怔住了——画布上恣意涂抹的色彩和线条,强烈而坚实,绚烂又质朴,画面鲜活得甚至有点生猛,迸发出一股原始的、压抑不住的、无所顾忌的生命力——看到那样的作品,我想很少能有人不受到冲击。

    画布背后是怎样的一位画家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像个无邪的野孩子,简洁的构图和大胆的用色,个性极端张扬,画面张力和情感的力度强悍得几乎霸道,画面里隐藏的情绪又有些许神秘莫测……董晓丽的画对我来说,产生了谜一样的诱惑力。

    于是,2005年末,我开始关注董晓丽的作品。我发现,无论她画海边的风景或晒太阳的泳者,画渔船或者渔民,还是画室内的花卉、植物、静物或人体,我总能从那些画里闻到大海的味道——饱满、神秘、充满力量、极富变化,即便风平浪静也隐藏着强烈的冲动。后来我认识了画家,知道她很年轻,知道她原来是海的女儿。

    上世纪70年代末,董晓丽出生在山东日照的大海边。从小在渔船和渔民中间玩耍,养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这对她后来狂放无羁的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晓丽接触的人,都是些每日为生计而努力,生活简单、艰苦却很快乐的小人物。他们那么单纯,那么真实,充满了勃勃的活力——这活力融进了画家的血液,浓缩进入了她的作品。她继承了父母和身边的小人物身上那种原始的生命冲动与活力,继承了他们自由的天性——这些成了她艺术生命中的动力与核心。

    对绘画的热爱,从懵懂变成自觉,是从晓丽的高中时代开始的。后来她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开始了油画学习的科班训练。她曾经回忆道:“考前的绘画学习枯燥而乏味,本科阶段把握艺术规则的过程痛苦而漫长。”幸运的是,她遇上了一些好老师,他们教她渐渐掌握了用油彩和画笔表达个人意识的方法。2000年,她的作品《女人体》参加了当年的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次年,晓丽考上了本院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油画家阎萍等教授,在油画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研究生时期开始,她的作品不断入选省及全国的各种画展并获奖;连续两年获得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学术成果、创作成果奖;在学院举办了“董晓丽个人画展”;2004年,晓丽以山东艺术学院优秀毕业生和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的杰出成绩,获得了油画专业硕士学位,并分配到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当上了讲师。

    近两年,董晓丽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晰,她的创作欲望如同大海的波涛,几乎可以用“汹涌澎湃”来形容。她的作品不断参加国内国际重要展览并获奖,显示出“井喷”般的势头……

    董晓丽的创作不仅高产,而且越来越彰显出鲜明的艺术个性,以及她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她坦承:“我更加深化了对绘画,对艺术,对生命,对人性的理解,我感觉到自己意识的成长,甚至听得见这种成长所发出的声音。因为它那么真实,那么贴切,而且正在发生。正如《绽放》系列作品中的花朵簇拥着开放所发出的轻微的‘噼噼’声。”她的作品里越来越蕴藏着故事和符号,无论是花卉、静物,还是猫或者人物,画家在深入不同的生命,或者,她用画布作为舞台,演绎着不同的生命故事。

    色彩始终是董晓丽绘画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画布上,色彩就是她的语言。那些变幻多端的色彩被她赋予了生命——它们能够传递画家的感觉、情绪、思考甚至对事物的认知。她早期的作品有着童言无忌的张狂,色彩绚烂得有些生猛;而近期的作品则越来越体现出成熟女性特有的丰饶和细腻。特别是她对模特内心世界的挖掘,渐渐显示出深意——无论是化装间里的青衣,还是躺椅上庸懒的孕妇;无论是读书的少女,还是听海的少妇……她们在董晓丽的画布上都流露出独特的气质和情感——色彩传达出了每个人物无声的情绪、个性、气质,甚至性情。她的线条总是简洁到了某种极致,对于复杂内涵的表达,更倾向于使用色彩。我觉得,假如画布是晓丽的舞台的话,她是把色彩当成了表演手段,她擅用最极端或者最微妙的色彩变化,来演绎她所认识的生命,她所认识的世界。董晓丽每幅画都言之有物,她从不为画而画。一旦她在画布上动笔,那一定是因为她有话要说,每幅画面都传达了强烈或神秘的情感,讲述着令人遐想或感动的故事。她说:“我关注的事物都与我的生命有关系,或许是我经历过的,或许是我向往的,或许是感动我的,如此等等……那些我所关注的事物,每一个都有他独立的色彩,他们具有不同的含义,包含不同的情感。”

    一个艺术家过早的定型,并不是什么好事。我欣喜地发现,董晓丽的作品始终溢满了海的气息——自由、鲜活,充满变化。正如她所言,“人投入大海时总是赤裸的、纯粹的、抛却社会身份的,投入大海里生命会变得更原始,更单纯,更充满活力,更少世俗烦忧。”而董晓丽和她的画,正如投入大海的生命——鲜活,有力,饱胀着想象力,充满无限可能。

    (苏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