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地区)>第192期 1

■山东历史文化名人(32)

书家至圣——王羲之

  • 日期:20170906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地区)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添加的传论中,对从汉代张伯英到南北朝萧子云等的书法名家一一进行点评,最后得出结论:"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这里的王逸少就是书家至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5岁时举族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作过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帖》等。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羲之具有成为"书圣"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羲之出身于文化大族和书法世家。“王、谢、郗、庾”为当时的四大家族,擅长书法者有“三谢”、“四庾”、“六郗”、“八王”之称。王氏家族为第一大族,不仅世代为官,而且书法大家迭出。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导、叔父王都是著名书法家。王旷善行、隶,羲之12岁时曾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导师法前代书法家卫 、钟繇,擅长行、草,藏有钟繇的真迹《宣示帖》,渡江后赠送给羲之;王 工于草、隶,尤擅飞白。王导的儿子王洽、王劭等也都以书法闻名,其中王洽各体俱工,尤擅草书,卓然孤秀,有乘风飞动之势,羲之经常与堂兄弟们砥砺观摩,并从王洽处看到了张昶的《华岳碑》。另外,前述"三谢"、"四庾"、"六郗"等人,大都与王羲之是师友关系,郗鉴则是王羲之的岳父,郗夫人也是"女中仙笔";谢安、谢万是王羲之过从甚密的朋友,庾亮则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这些书法家聚在一起,互相激励、研讨,是重要的生活内容。

    这里还得提一位重要的启蒙老师。王羲之幼年时曾跟随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学书。卫夫人师承钟繇 。其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 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唐人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这为羲之的书法增添了姿媚元素。

    《晋书》上说,"羲之幼讷于言,人未称奇。"成年以后,王羲之开始离家远游,遍访北方名山大川,瞻仰临摹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张芝、张昶等名家帖碑。他学钟繇,自能融化,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他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推陈出新,富于创造。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兼撮众法,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王羲之素无廊庙之志,不得已曾任秘 书  、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他当官时决不尸位素餐,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比如,强调行政以道胜宽和为本,虚己求贤,除烦苛,省赋役,与百姓更始。他还忧民疾苦,慈悲为怀,曾对饥民开仓赈济。羲之奉信黄老学说,志在自然山水。大自然是那样的自足圆满,自由活泼,生生不息。从《兰亭序》中,我们看到了身在无拘无束的自然怀抱之中,羲之的内心至乐。(马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