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头版 A1

聚变:农村社会形态的深刻衍化

——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跨越(下)

  • 日期:20100428
  • 作者:记者 盛 刚 齐淮东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盛  刚  齐淮东  杨国胜

    农民因聚而合,农村因聚而变。

    农村社区化、住宅公寓化、环境生态化…… 208 个社区中心村成为诸城乡村 208道靓丽的风景。“化”的过程,在让农村社区变得越来越有“ 城味” 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进城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不仅如此。依托农村社区,向中心村聚集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并推动着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变革,而那些改变了传统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新型农民,则成为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相融合的率先践行者。

    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如今,王竟良隔三差五就要到红星家园的建设工地上转转。看着在建的居民楼一天天变高,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祖祖辈辈都住平房,睡火炕,如今大变样了!

    王竟良是官庄村村民,也是红星社区居民。红星社区属舜王街道,服务官庄和官庄店两个行政村,有 1771 户、 5000 多口人。去年,这两个村被当地红星建筑公司合并后,以红星家园命名的社区集中居住区建设全面铺开,规划建 35 栋回迁安置高层住宅楼,先期开发的 21栋已基本建成,建设资金是企业垫付的。王竟良说,村民们对企业的安排挺满意,回迁房有四种户型可供选择,物业费50年全免,60 岁以上的老人享有退休金,适龄青年愿到企业工作的优先安排。红星建筑公司总经理宋旭亮告诉记者,合并后,两个村的党支部归公司党委领导,集体财产并入公司,村委会只负责处理事务性工作,经济上统一由公司负责。

    舜王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治国介绍,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诸城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合并社区村居,为社区建设集中居住区,实行集中安置、迅速聚集。他说,把原来的村民都安置好后,这一带还将综合开发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用不了几年,就会和市区融为一体,村民随之变为市民。

    靠服务吸引、政策推动、产业支撑,诸城市广大农民正迅速由“2公里社区服务圈”向“新型农村居住区”聚集。在他们眼中,这种聚集意味着什么?辛兴镇大杨家庄子社区的赵顺池对安全体会最深,因为警务室就在家门口;辛兴社区的苗桂英最满意的是卫生,集中清运让曾经见惯不怪的“三大堆”成了历史,“村容”整洁得令人舒心;昌城镇栗园社区的赵永春看中的是人气,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向这里汇集,他也在社区中心经营起一家超市。

    不同的解读揭示了新生活的不同侧面:舒心的人居环境,安全和谐的生活氛围,便捷的社会服务,广阔的发展空间……说到底就是村民们在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后,正在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中有社区中心村的村民,也有从外村迁来的,有工人,也有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有经商的也有从事其他社会服务业的,

现在他们全都是社区的居民。社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社区服务的广泛化和经常化,使他们在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结为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从把政府公共服务“打包”送到农民身边,到吸引农民到社区中心村居住,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改变的不仅是延续了数千年以院落、 村落为生活单元的居住方式,还意味着更多,包括人们职业和身份的转换,对传统的地缘、血缘、家族、宗法纽带的逐渐摆脱等等。也许现在发生的这些变化还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但其最终结果是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是人们的就地、 就近城镇化—— 城镇和城镇式生活就在他们身边。

    适应农村社区化新发展的组织创新

    在农村社区化发展中,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人员流动、身份多元、产业业态多元等新情况。诸城市着力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社会基础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制度变革沿着党的基层组织结构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两条清晰的主线进行:成立社区党组织,城乡党组织联建,从组织资源的整合入手,带动其他各类资源的聚集融合,使新的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打造社区服务平台,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各种服务的需要,逐渐形成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长效机制。

    这种适应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打破城乡分割、区域限制和体制壁垒的创新与变革,也成为推动农民加速融入社区中心村的强大动力和组织保障。

    以蛋鸡养殖闻名的龙都街道西见屯村,80%的家庭参加了蛋鸡生产合作社,但由于局限于单个村庄,规模上不去,效益也有限。见屯社区成立后,西见屯村被确定为中心村,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中心村的凝聚力和带动作用,先是把西、东见屯两个村党支部合并,接着又将“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扩大到社区内其他几个村,把“小蛋鸡”做成“大产业”,形成了规模优势。养殖大户魏玉元说,加入合作社后,他每年养鸡数量由不足2 万只扩大到5万只,还受益于合作社的统一品种、 统一饲料配方、 统一收购等,蛋鸡成本降低,售价升高,比起单干要一年多收入 10多万元。

    在社区党组织的“粘合”下成立合作社,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带领下走共同致富之路,不但散兵游勇般的农户被拧成一股绳,形成社区经济发展的合力,而且社区的聚集作用凸显,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的愿望不断增强。见屯社区已建起48套联体楼房,各村村民踊跃认购。

    推动农民向社区聚集的同时,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社区党组织公开社区服务中心各服务窗口的办事流程和办理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并以此带动社区内各村的村务公开。龙都街道东土墙村原是个上访老大难村,村情不稳,村务管理混乱。成立社区后,在社区党委指导下换了新班子,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如今的东土墙村,凡和村民有关的事,都要走完村民议事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这些关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波说,“把问题交给村民讨论,让他们知道我们想啥干啥图啥,完全透明,大家都参与进来,事情就好办了。”他告诉记者,土墙社区的集中居住区正在西土墙村紧锣密鼓地建设着,他们村已有 40户报名迁居,占到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一。用不了几年,就没有东西土墙之分了。

    “先交朋友,再做亲戚,最后成为一家人。”诸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鞠进增总结说。

    使社区文化圈成为文明辐射圈

    搭起农村社区这个平台,各种农村文化服务和文明共建活动都有了用武之地。诸城在打造“2 公里公共服务圈”的同时,强力推动各类公共设施进入中心村,打造“2 公里农村社区文化圈”。208个中心村,不但是公共服务产品的集散地,而且成为农村文明建设的龙头和撬动城乡文明一体化的支点。随着聚集融合步伐的加快,这种作用更加凸显。

    目前,诸城市农村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每处平均配备图书 3000 册以上,最大的书屋达2万册,实行了“一卡通”借阅管理,用一张磁卡在所有农家书屋可以实行通借通还;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 ,入户率达92% ;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建设了不低于1000 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广场,建起了秧歌队、锣鼓队、庄户剧团、篮球队等600多支文体队伍。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但大大丰富了农民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春风化雨般促成了农村社会风气的文明化。

    发展农村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必不可少,培育新农民、提升农民素质同样重要。去年9月,诸城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农村社区学院,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大学”。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学院设计对口的专业,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进行专业培训,在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教学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留在农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出农村,也能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个农村社区就是一个个文化服务圈,而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向中心村聚集融合,文化服务圈逐渐成为文明辐射圈。诸城文明建设的“ 社区化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农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培育了社区意识,在精神层面上加速着非中心村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60 岁老人彭术启是辛兴镇辛兴社区“五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除了每周二参加固定的志愿服务活动外,他还经常向村民们传授板栗栽培管理方面的经验。如今在诸城农村,每个社区中心村都设有志愿者联络站,每个社区都有对应的志愿者队伍,但凡村民遇到农业科技、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难题,都可以随时打电话要求服务。全市现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 1700多支,志愿服务的人数达到 3.6 万多人,年底有望发展到6 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 6% 。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福秀说,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制度化、 常态化,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更重要的是每个志愿者通过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而通过志愿服务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