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大众周末 B1

“ 金氏脉学” 是中医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比于 CT 等医疗设备检测,“金氏脉学”的诊断对人体没有损伤,甚至可以更早地发现隐藏病灶。记者日前专访了“金氏脉学”创立人金伟——

“金氏脉学”解码生命节奏

  • 日期:20100312
  • 作者:记者 卞文超 实习生 卞雨洁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实习生 卞雨洁

  手指把脉,像做全身 CT

    他坐在沙发里,扶手上摆着一个旧的手枕。我把手腕放在枕包上,他伸出右手,三根手指摁住脉搏。

    三分钟后,他开口:“你牙齿不大好,左边倒数第二、三颗下牙有问题。”

    他没看到我惊愕的表情。是的,最近几天,喝冷水的时候左边牙齿隐隐作痛。

    “牙釉质被腐蚀了,牙周也有炎症。” 他径直说下去,“要注意饮食规律啊,平时不按时吃饭吧,胃肠功能有些紊乱……”我忍不住仔细端详摁在手腕上的三根手指。这三根手指颜色略深,像是长期用力的体力劳动者的手指。

    摸脉的人叫金伟,是山东中医药研究院脉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看不到我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自从9岁失明以后,金伟对世界影像的记忆停留在他出生的淄博金庄。但他的足迹,到过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这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人很容易被发现。读过他的论文后,人们惊奇地围绕在他身边,观看他诊病的奇特景象——

    —身材瘦小的他,看似轻松地搭着脉,嘴巴里娓娓道来的,绝非模棱两可的判断。脂肪含量,血流速度,各项指标的确凿数据脱口而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他像一台活的CT 机,通过三根手指把脉,给人做了全身的CT 扫描。

    令专业人士不敢相信的是,这种能力一再被验证,与医院设备检查结果准确一致,误差微乎其微。

    独创“金氏脉学”

    金伟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 2007年起,他确实在写一本这样的书。上午接诊,下午作研究,晚上写自传,有时到深夜1 点。借助电脑的语音软件,他可以用双拼输入法打字。这省去了很多麻烦。 1989年,写第一本书《脉诊新法》时,他用盲文写作,半年多的时间连续用盲文板扎刻,手指肿胀难耐。

    和金伟面对面聊着,有那么一会儿,察觉不到他的眼睛看不见。期间他的手机响了,借助手机上的语音软件,他迅速地确认那是一条垃圾短信,麻利地将它删除。交谈中,他的表情、思路和常人一样活跃,甚至比常人还要连贯而缜密。

    “人体有很多信息窗口,脉搏是其中之一。脉搏上有许多空间位置,对应着不同的脏器,传递不同的信号。”金伟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尝试用数学解析脉学。以数学为量化工具,解析脉点与脏器的对应、脉映与病变的对应规律。

    以肺结核病为例,金伟通过触按肺结核病人的脉搏,寻找共同的脉搏特征。脉搏在金伟的手指下,起伏微妙。为了准确把握这种特征,他提出脉点的概念,把脉搏分成A 点到B 点,分段解析。“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就像河水在河里流动一样,水的流速是不一样的。河流中间流得快,两边流得慢。”金伟依据血流动力学给脉搏分层,同一个特征出现在同一个点上,因为层次不同,关联的脏器也不一样。

    经过近40年的潜心研究实践,金伟总结归纳出了198 种病理脉形。这期间,他给近20万人次患者把过脉。他把自己创立的脉学理论定名为“金氏脉学”。这套理论独一无二,已经被列入中医新课堂教程。

    9岁失明,不相信天赋

    “金氏脉学”的诞生异常艰辛。

    盲人行医,困难可想而知。 中医讲究“ 望、闻、 问、 切” ,“ 望” 首先不能实现。 但金伟确信:“我是命中注定要成为一名医生的。”

    金伟和中医结缘,可以追溯到童年。他回忆,自己小时候非常调皮,比其他的兄弟姐妹难管教,经常挨父亲打。 7岁时,他和别人打架,怕挨打不敢回家,躲在别人家的菜园里,晚上饿了偷吃了一根黄瓜。 后来拉肚子,吃西药也不好,最后当中医的姥爷给开了方药,喝了马上见好。童年的经历让金伟感到中医的神奇,从此立志学中医。

    金伟的姥爷看准这个机灵的孩子,教他背药性、 药方、 学写药名。 七八岁的时候,针对一些常见病,金伟已经能开出简单药方了。

    1959年,家里没了粮食,金伟的娘把枕头里的糠拆出来,给一家人充饥。金伟吃了很多,闹肚子闹得特别凶,诊断为食物中毒。一连昏睡了几天几夜,金伟再次醒来就看不见了。那年金伟9岁。父亲背着他到济南看病,手术前实施全身麻醉,结果注射麻药过量,眼睛没治好,孩子差点死了。

    “ 从那以后,我的脑子也不如以前灵了。 ”今天,金伟有时仍然感到脑子不够用,他认为这和当年的损伤有关。因此,他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天赋”。

    关上的门和打开的门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只能走这条路谋生,我想当个蹬三轮的找口饭吃都不可能。”金伟这样解释自己在脉学道路上走向极致的原因。

    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考取高中前,金伟曾在盲校学习按摩,在家乡的一所医院,当上了按摩医生。很快,有诊脉知识的他,对做这样的医生不满意:没有处方权,不能给病人开药,很多病症无法治愈。为此,他非常苦恼。

    他想当处方医生的想法遭到同事怀疑。“ 我是有那么一股劲儿,别人越说不行,我越要试试。”金伟说。顶着家人的反对,金伟放弃在医院的工作,考取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又到青岛盲校学了中医课程。盲校在市里,他经常利用节假日或礼拜天到民间拜师学艺,他甚至找到崂山上的道士拜师学脉。

    医生主动找病人

    盲校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原本盲人不必上山下乡,但金伟抱着热忱的理想,来到黑龙江省伊春市,当上一家医院中医科的医生。一次误诊的经历,让金伟对自己做医生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不能望诊,那么,必须强化‘切’诊的能力。”

    “我对脉诊的异乎寻常的热情和兴趣,使我忘记了自己是个盲人。”金伟在东北工作的5年痴迷于脉诊研究。为了探索某个病症和脉象的联系,他自己找病人,给病人把脉后,自己掏钱让病人做CT ,求证自己的判断。 这个过程饱含失败的痛苦,总是在自认为靠近真相时,遭受打击。一次判断失误,病人家属找上门来,抓住他的领子骂:“胡说我爸得了肝癌,难过得一家人哭了半夜,又去哈尔滨折腾了好几天,结果是肝囊肿和胆结石,害得我们花了一头猪的冤枉钱,真该死!”挥手给了金伟一个耳光。金伟记得,那天是他的生日。

    一年里,金伟给多达近4000名病人把脉,终于孕育出“ 金氏脉学” 的萌芽。 结合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总结出了脉诊诊病的规律,攻下了肺结核、胃溃疡和肿瘤这三类疾病的病理脉形,准确率在85% 以上。

    中国脉象是无损伤诊断的巅峰

    伴随着改革开放,金伟回到山东,金氏脉学日臻成熟,引起国际学界关注。 1998年,在德国举行的中西医学术研讨会上,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国际流变学学会副主席Y.C.Hung教授对“摸摸手脖子就能看病”,表示轻蔑。金伟没说什么,给他把了脉,提醒他去医院作检查,因为他的左肾上有个2cm ×3cm 的纤维瘤。这是该专家之前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经验证确凿,引起他的巨大震惊。随后他在会上宣布:“中国的脉象是世界无损伤诊断的巅峰,如何让大家去认识它,因认识而信任,因信任而使用,不仅是中国医生的责任,也是国际医生的责任!”

    这个瘦小的盲人,开始站在国际学术交流讲台上做讲座。 美国某医疗机构发来待遇优厚的邀请,金伟拒绝了。他不确定这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他想要一个不被干扰的学术平台。今年 4 月至5月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省中医药研究院专门为金伟组建的“金氏脉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即将挂牌成立。找到能吃苦,有复合型知识的传承人,是他目前最牵肠挂肚的事。

    在自传的后记上,金伟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活天地间,毫无道理可讲。有的人来到这世上就像应邀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一辈子山珍海味,美酒佳人,衣冠楚楚,步履轻松;而有的人来到这世上,不像是从娘胎里生下来的,倒像是从监狱里逃出来的,一辈子缩着脑袋,绷着神经,过着狼狈不堪、四面楚歌的日子。我是个盲人,不敢奢求前者,却比后者幸运得多——我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不少——有家,有业,有房子,有电脑,又不乏执着追求的精神。对我而言,一台电脑,几包香烟,一间小房子,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