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丰收 B3

纸上旅行

一间精神的闺房

  • 日期:20100305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李海燕

    今年是“三八节”设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间,说女人的地位、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算夸张。比如若干年前,像我们这样平常人家的小女子,大概没什么机会读书识字,更别说在报纸上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了。这是否就说明,作为一名相对温和的女性主义者,而非更为激烈的女权主义者,我对女性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命运相当满意呢?我还没有那么乐观,但至少,女士们用一百年的时间,使建一间精神的闺房这件事成为可能。

    就在前几天,听说我要去参加圈子里不定期的“ 纯女性聚会”,一位男士就这样调侃道:“什么纯女性聚会,还不是打着女性聚会的旗号谈论我们男人。”我得说,这位男士的看法相当有代表性且大有出处。若干年前,小资女人的鼻祖张爱玲就曾说过:女人一生,爱的是男人,恨的是男人,谈论最多的亦是男人。说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上天只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无其他品类可做谈资。加上当年给关在深宅大院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其视野着实有限,长日无聊,不谈论主宰着他们命运的男人又做什么呢?

    那么换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买得起新房打得过流氓的现代女性,我们该谈论点什么呢?仔细回忆了女士们聚会时的话题,虽然从天文到地理,从花边到八卦,从哈根达斯到哈贝马斯,话题无主题变奏了N回,男人还真不是主旋律,用圈友阿梅的话说就是,到了我们这个岁数,女朋友才是必需品,男朋友只是装饰品。你看,当男士只是女性人生的装饰而非主宰的时候,男士们是否可以不要再像从前那样臭美,以为女士们一生就是在谈论他们?

    其实我这样大声老气地标榜女士们不再总是谈论男士,听来听去也不免听出了一些不自信,就像三八节依然存在一样,男人为何从来不需要设立一个节日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与尊严?那恰恰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过节。

    所以,依然肩负着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身尊严重任的女士们,就不要花那么多时间闲扯了,如果有时间,大可用来读一读女性一生不可错过的两本书。

    第一本我想推荐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在这本“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书”中,波伏娃首先从女性群体的角度,阐述了生物学和哲学层面的妇女观,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社会),妇女的处境、权利与地位的变化。在下卷中,作者又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尤其是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并得出结论说,妇女要得到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自然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

    人们把《第二性》称作女人的圣经。就如同手捧圣经亦不能完成对人类的救赎一样,读过《第二性》虽然不能保证女士们能够从这个依然是男权的世界中被拯救,但至少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能看清周围的现实。

    当我们对自己了解得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伍尔芙,以便在生存之外,为自己找寻一间精神的闺房。

    1929年,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自己两篇演讲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在这被誉为19世纪女权主义最强音的篇章里,伍尔芙写道:女人要有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屋。在这间有锁的房间里,我们身心独处不受打扰,也可以随时约会自己想见的客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包括拉上窗帘写作。我们当然知道,“一间自己的房间”的意义远远大于居所,它是女性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与觉醒。只有当她们独立地承担了自己,才真正拥有了优雅从容地经营自己的心情与生活的可能。在房价越来越高的今天,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否太过奢侈?但伍尔芙谆谆告诫我们:闺房是女性智力与精神发展的空间。女人的人生是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开始的。只有在这间写着非请勿入的精神闺房内,女士才能明白,成为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好啦,知道自己是谁,清楚自己周围的世界是何等模样,有固定的居所,也有独立的精神的闺房,能够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样的女士,不管她在谈论什么,我都对她的人生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