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大众周末 A9

“财经女侠”叶檀

  • 日期:20100108
  • 作者:记者 戴玉亮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2010热点点击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叶檀以其如刀的笔锋,猛烈的言辞,澎湃的激情,以及细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全面解读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 资本市场、 房地产市场等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

    “叶女侠”,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等人送给叶檀的一个称号。

    “女侠”叶檀最近很忙。作为《每日经济新闻》的首席评论员、评论版主编,工作自然不能耽误。与此同时,叶檀要为《解放日报》、《南方周末》 等撰写专栏文章,还频频在央视财经频道出镜,点评正在发生的全球经济大事,并在深圳卫视客串主持一档高端经济类节目。

    2010年1月 4日,叶檀女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警惕中国经济重蹈美国覆辙

    问:您在新书《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称,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与 21 世纪头 10 年的中国,表面上如此神似。是否在暗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有可能遭遇类似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大繁荣后的经济大萧条?

    答:我不是在暗示,是明示。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劳动增长率提高了50% 以上,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比我国 21世纪最初四五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年年都有预算盈余,以至于联邦债务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我国目前 3000 亿左右的财政赤字与20万亿以上的居民存款、中央政府4万亿左右的财政收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在整个20年代,美国失业率持续下跌最后降到3.2% 的历史最好水平,而我国虽然就业压力巨大,但在上亿农民转移到城市的历史长剧中,城镇4% 左右的失业率令人印象深刻。但在 20世纪20年代的疯狂繁荣之后,美国陷入长期萧条。

    而我国,尽管因人口和市场体量的巨大目前依然保持着高增长,但结构性问题却越来越多,如过多依赖房地产业,国有企业效率低,民营经济被挤压,有关人士试图以行政垄断做大做强,以上游资源市场剥夺下游产业等等。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失业如泰山压顶,2009年最醒目的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原本云泥之隔的群体却同时成为弱势群体。

    中国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世界经济在2007年年末再次发生强烈转向,世界金融中心地带发生强震,全球看着中国手中握有的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俯首倾听中国的声音。如果不趁机会寻找到社会的转轨之机,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中国的现代化之梦还将延续百年时间。

    问:你一再提到的“国家经济主义”,主要指什么?

    答:政府主导下的经济模式。政府不仅负责政策制定,而且深入经济的微观领域。当政府的作用强大到介入微观经济领域,阻碍生产效率提升,甚至大肆浪费纳税人的辛苦钱,投入到白宫式的象征性豪华建筑中,而纳税人却无能为力时,这种介入必然导致经济体恶化。

    问: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是更像凯恩斯式的市场经济下的管制多一些,还是罗斯福新政式的管制下的适度自由多一些?

    答:两者有相似之处,很难说像哪一种更多一些。但有一点,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罗斯福新政,都是政府临时管制,而并非长期主导从资源到下游的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罗斯福新政,首先不是主张政府干预,而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完成历史使命后,政府最终还是要退出的。

    不会二次探底但不容乐观

    问:1月1 日的CCTV 新闻称,中国经济在2009年实现了V 形反转,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答:从数据上看,V 形反转是成立的。但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恶化也是有目共睹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问:那么2010年的中国经济,是“危机后”的一年,还是“ 后危机” 的一年?

    答: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危机后”是指危机已经过去,“后危机”是指危机进入尾声。我认为,危机还没有结束,但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而是进入漫长的萧条、复苏期。

    问:有报道称,由于出口大幅下滑,而国内需求不足,日本经济有可能会二次探底,而欧洲的形势也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否独善其身,持续保持高增长?

    答:当然不能。中国是外向型主导的经济,国外市场需求下降,必然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高投资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如果负债过高,必然影响政府的信誉。

    问: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内需”,现在最有潜力的显然是内需。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就是为了扩大内需,但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老百姓是不敢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花的。如何撬动内需杠杆,并让其长久发挥作用?

    答:从根本上讲,除了藏富于民,没有其他办法。让财富流入老百姓手中,而不是权贵、政府或其他阶层手里。其实,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藏富于民已经有了很好的例子。在我眼里,等同于温州模式的浙江模式,就是其中一个。这种内生性经济模式,就是中国启动内需和经济良性发展所需要的一个模本。

    问: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勒紧了裤腰带,但借贷消费是美国人多年养成的习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吗?会不会危机一过,美国人还会大手大脚地花全世界人民的钱,包括中国人的钱?答:美国人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借贷消费的坏习惯,储蓄率显著上升。老话说,藏在枕头下的钱再拿出来就很难了。对我们来说,美国人突然不消费,全球产能过剩,通过挖掘其他出口市场来弥补欧美市场份额的下降几乎是不可能的。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是靠本国消费拉动的,所以我们还要回到那个话题,就是启动内需。

    至于美国人在危机过后,会不会重拾以前的习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正如懒惰是一种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一样,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很难改变。

    股市楼市进入震荡运行区间

    问:您在一篇对2009 年房地产市场的盘点文章中称,“应急产生大泡沫”。如果政府没有出台这些拉动房地产市场的应急措施,保增长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

    答:没有。我说“应急产生大泡沫”,绝对没有指责政府的意思。金融危机下,拉动消费最好的办法是汽车和房地产。中国政府也正是这么做的,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此计并非长久之计。因此,一待实体经济好转,政府就开始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因为如果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一旦破裂,将会严重伤害实体经济。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兴奋剂,是猛药,我们要早日摆脱对它的依赖。

    问:请预测一下2010年的股市和楼市?

    答:震荡。

    (叶檀1月 5日《能够平抑自住性住房市场房价的是保障房与二手房》的文章,对2010年楼市作出了如下判断:

    房地产市场分成非常清晰的两大部分,投资主导的市场与消费为主的市场,前者不可能大跌。

    投资者主导的市场主要由货币政策与交易风险决定房价。稳定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流动性意味着房地产价格有着坚实的支撑。而为了实体经济的稳定,为了税费的稳定,货币政策不可能大动干戈,那就意味着 2010 年投资型住房房价大幅下降不大可能。

    消费型住房价格将受到压制。一方面,二手房成交量上升将牵住房价过快上升的缰绳。另一方面,2010 年是保障性住房元年。国家提出,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保障性住房将成为政绩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 300名副市长到京开会后,主要城市陆续通报了2010年的保障性住房供应计划。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能否落实到位,是普通自住性商品房是否涨价的标志,只要保障性住房落实到位,自住性房价就不会涨上天。只要政府持之以恒建设保障性住房,只要保障性住房价格坚决与个人收入挂钩,固定房价收入比,自住性房产价格将来必降。

    2010年加息不是必然事件

    问: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在2009 年超过1000万辆,已经跃居全球第一,这种盛况还能持续多久?毕竟会有饱和的时候,另外碳排放也是一个压力?

    答:碳排放还是一个远期目标。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有潜力,产销两旺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其实可以一方面促汽车销量,另一方面增加使用成本,如燃油成本等。这样,一边拉动了消费,一边又降低了汽车的使用,可以说一举两得。

    问:对于资本市场上规模庞大的大小非、大小限,这些股市上的定时炸弹,您曾出过一些主意,比如对其加征暴利特别税等。国家刚刚出台新规,从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股票市场上的限售股征收20% 的个人所得税。按说,这对股市是一个重大利好。但1月4日,新年开市第一天,沪深两市却以绿盘报收,跌幅都在1% 以上。这是为什么?

    答:首先,今天(1月 4日)大盘收绿,是权重股的问题,很多小盘股涨得还是不错的。至于对个人转让限售股征税是不是利好,得由市场来判断。另外,年前预期中的股指期货的推出,年后没有兑现也是绿盘报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考虑到通胀预期和经济继续回暖,2010年加息是不是必然事件?

    答:加息未必。如果 CPI达到3% 以上,会有加息的可能。以现在的GDP ,我们还无法判断中国的实体经济未来会如何。但如果 GDP 稳定在 9%以上,并且通胀压力显现,央行可能会考虑加息,但不是现在,至少今年上半年应该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