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今日关注 A3

重阳节,老人在想什么

  • 日期:20091027
  • 作者:记者 杨润勤 田可新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杨润勤  田可新

    又是一年重阳时,人们再度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辛劳了大半生的长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特点的愈加显著,人们也开始寻找更多关心老年人的方法,期待了解现在老年人需要什么。 10月 26日,记者在省城的公园、 社区、养老机构进行了采访,发现渴望重视、渴望关爱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

    精神关爱能不能多一点

    家住济南千佛山附近的周文英老人今年72岁,养育了4个儿女,如今已有了第四代,十几个儿孙大都在外地工作,最远的在英国定居。自从退休后,老人只要在家里,就喜欢“粘”在电话机旁,等电话成了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和最大的乐趣。只要接到孩子们的电话,老人总是问长问短,每次听到儿女工作顺利、孙子学习进步的消息,老人放下电话还能高兴上好一阵子。

    “我记挂每一个孩子,其实知道他们很忙,也害怕打搅他们的工作,但还是愿意听到他们的声音,告诉我他们都好,都平安。”老人动情地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发现,“ 常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是重阳节老人们提出的最强烈的愿望。“现在有些儿女由于工作忙,好久才和家里联系,打电话也只是例行公事地问问身体,和父母没有太多的情感沟通。”有的老人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失落与遗憾,“现在生活富足了,晚辈们或许认为给老人寄生活费、保证老人的衣食无忧就是孝顺,但是老人们其实更渴望得到儿女们的精神上的关心。”

    获得关注是老人们的希望,老人们乐意与更多的人交流。济南市郊的一家非盈利性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逢附近高校大学生来慰问社区老人,这里的大爷大妈都非常高兴,他们喜欢和年轻人聊聊天、唱唱歌,这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也使老人们充满了活力。但是该负责人也表示,这种年轻人的关爱活动还是太少,往往在重阳节前后扎堆,反而会增强老年人日常的孤单感。

    活动场地能不能大一点

    今年64岁的岳大爷住在一个传统的单位宿舍小区里,那里没有散步休闲的专门场所,原来的大片空地已经变成了停车场,安装在几个楼宇旁边的健身器械也多有损坏,他每天只能到小区外,沿着马路走一走,再到相邻的社区去锻炼。“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散步有些不安全,家里人也挺担心,但不出来走走,每天也就只能看电视了。 ” 他显得有些遗憾。

    岳大爷告诉记者,虽然单位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常组织活动出去旅游,但平时大多数老人们除了打牌、养花、养宠物之外,就没什么特别的业余爱好了。虽然不少人对乐器、书法很感兴趣,但小区周围没有专门面向老年人的特长培训班,而老年大学相对较远,一部分人因为怕麻烦也就打消了学习的念头。“如果社区附近有大一些的活动场地,并组织老年人进行学习,让有共同爱好的人多聚聚就好了。”岳大爷话语里透着渴望。

    养老模式能不能全一点

    10月 26日,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小辛庄社区组织了百余位老人逛济南,看奥体中心、观新大明湖,一路欢歌笑语。赵延兰今年66岁,孩子平时工作繁忙,自己在家比较孤单,有些家用电器还不会使用,生活不太方便。进了托老站后,每天中午托老站都会提供午饭,她还可以在这里参加文体活动,这次又组织了“逛济南”活动,老人心里很高兴。

    小辛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宋义来告诉记者,2007年,小辛庄社区成立了济南市首家托老站,将社区内的“空巢老人”等都纳入了服务范围,主要提供日间养老服务,让老人中午有热饭,出门有去处,娱乐有场地。

    宋义来说:“由于有些老人要给孩子做饭、忙家务,他们不愿意在托老站待太长时间,很多集体活动参加不了,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处的,仍然十分孤独。我们社区也在积极想办法,探索一些新模式解决这个问题。”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特别是专业机构养老在服务质量和监管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特别是对于腿脚不便、常年独居以及一些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更能使日常护理便利、有效,体现一种心灵的呵护。但是护理人员如何配备和培训,与老人家属的关系如何协调,以及相关保障措施如何健全,也都需要进一步完善。